当前位置: 首页  >  微信 > 正文

【改革开放40年】从蜗居到宜居 内蒙古住房变迁见证百姓幸福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作者:      2018-11-02

  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建设,使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更加宜居。

  20世纪90年代前的呼和浩特旧城街道。

  过去,盖房是农户人家天大的事,全村男女老少搭手帮忙,上梁日十分喜庆。

  城市人家的室内摆设。自来水、暖气、煤气全面入户是20世纪90年代后的事,上公厕、去公共澡堂是每个人难忘的记忆。冬季生炉子取暖,每年都会有煤气中毒的悲剧发生。

  1957年的呼和浩特中山路、旧城北门。(航拍)

  2017年的呼和浩特中山路、旧城北门。(航拍)

  今天的呼和浩特水磨村。

  优雅、时尚的室内装修。

  住进楼房的农民。

  农村人家的室内陈设,昏暗的煤油灯、做饭时蒸腾的烟雾、滚烫的炕头,是20世纪80年代前出生之人共同的记忆。

  绿色生态的小区环境

  自治区成立之前,居民的居住条件非常艰苦。城镇居民的住宅大多是土木结构的简易平房,面积狭小,设施简陋,无厨房、厕所、自来水等设施;农村多为土坯房甚至茅草房;牧人们逐水草而居,卫生、保暖条件较差。解放初,内蒙古的房屋建设落后,城镇各类房屋面积只有418.8万平方米,仅相当于2016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的2.5%。

  自治区成立之后,改善人民的居住环境成为当时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政府统一建房分配,简易平房、筒子楼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主要住宅形式;农牧区住房多为土坯房、蒙古包。

  改革开放之后,房屋建筑面积逐年扩大,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一大批城镇居民从没有厨房、厕所、上下水的老房子搬进了新楼房,农牧民盖起了砖瓦房,居住环境日益改善。1985—2016年,全区房屋施工面积由2524.6万平方米提升到了12443.8万平方米,增长了3.93倍,年均增长5.3%。1998年起,我国实行住宅制度改革,国有单位全部停止实物分房,实现住房货币化分配。购买自己满意的房子、装修成自己喜欢的风格成为老百姓的主要消费项目。人们在装修精美的家居中享受着美好的生活。

  到2016年末,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32.2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7.2平方米,增长了5.5倍;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7.4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3.9平方米,增长103%。建筑业总产值从1990年的27.8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122.19亿元。

  从六十年代的砖瓦平房,到八十年代的普通楼房,到如今的小高层、复式住宅、单栋别墅,优雅的环境、完善的物业服务,全区居民居住环境向着宽敞、环保、舒适发展。40年间我们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文链接:http://inews.nmgnews.com.cn/system/2018/11/02/012593567.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