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推荐 > 正文

石人背后的文化滋养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17-08-14

 

  具有地方特色的石人湾村史馆外观。

 

  木头窗棂上的窗花。

 

  民居古朴的木质大门。

 

  晚清时期石人湾辽墓石人像。(资料图片)

 

  石人湾村史馆展示的饸饹床。

 

  西面的石人。

 

  石人湾景色宜人。

 

  草丛中的石羊。

 

  东面的石人。

  文化,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是根,也是魂。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不同地域有着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人文古迹、自然遗产等。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唤醒沉睡的乡村记忆,延续乡村历史文脉,本版特别推出“弘扬传统文化·走进乡村”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感受古村之韵、乡愁之美。

    ——编者

  石人湾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古朴农舍依坡而起,土墙红瓦,错落有致。村中两尊宋辽时期的石人雕像、一条自西向东的古道,见证了木怜道的发展和古驿站、车马大店的历史。

  我区考古专家曾在石人湾村西的沟口子遗址发掘了新石器时代的古聚落遗址,说明在5000年前,先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守望历史记忆

  石人湾村坐落于阴山山脉之中,即从呼和浩特东部进入山区的第一个山湾处,村南大榆树沟季节性河水向西缓缓流入黑河。

  50万年前,包括大窑文化遗址在内的同期文明乃莫板石器遗址、马鬃山石器遗址的延伸部分沟口子遗址就有人类活动遗迹。5000年前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石人湾与沟口子遗址均发现有古聚落遗址。

  2012年,我区考古专家对沟口子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房址、灰坑等。房址皆为长方形半地穴式,东墙设长方形门道,方向东南。灰坑有圆形、方形、长方形3种,均为直壁、平底。沟口子遗址出土了陶器、石器、动物骨器等,陶器器型主要有侈沿罐、瓮、钵等,器表多饰绳纹,口沿下多见泥条状附加堆纹。泥质陶有红陶和灰陶。石器有砍砸器、石斧、石球、石片等。骨器有骨锥、骨针等,此外还有猪、牛、羊、鸡等动物碎骨。从沟口子遗址出土遗物的特征来看,为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

  从战国赵武灵王在阴山筑长城,在原阳(今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之原阳古城)建立“胡服骑射”训练基地,到汉代二十家古城的建立,这里一直有人类文明的发展印迹。

  石人湾村南的汉代二十家子古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在外城的西南部,考古人员在内城中发现了官署、窑址、作坊、冶铁工场等遗迹和安陶丞印、定襄丞印、平城丞印、武进丞印等封泥。古城还出土了不少铁甲片,其中有一具完整的铁铠甲。考古专家推断这里应为西汉定襄郡所属县治所在。

  辽金元时期,木怜古道的发展使石人湾有了很多车马大店。木怜道是指元朝腹里通岭北行省的站赤,即从元上都,经兴和路、集宁路、丰州城,向北过阴山、蒙古高原,直至哈剌和林的古道。《元史·地理志》载:“元贞元年,于六卫汉军内拨一千人,赴称海屯田,北方立站帖里干、木怜、纳怜等一百一十九处。”当时石人湾及丰州城归大同路管辖,在此设置了驿站。辽神册年间(公元916年—922年),由于地理上的重要性,辽朝在今呼和浩特市东郊建军事重镇,称丰州城,辽、金两朝都派有天德军节度使在此镇守。

  石人湾村民高润有的祖辈曾开过车马大店。推开他家两扇沉重的木质大门,走进黄土泥墙的院落,宁静悠然,这里早已没有了车马喧嚣。昔日古道旁车马大店的兴盛,留存在史料的只言片语中,存活在老人们的记忆诉说中。村里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说:“几十年前,这里还有车马大店,院子很大,大门是一般大门的两倍。院子里的房子是土坯盖的,门窗是木头的,有马房、料房、凉房等。”

  明清时期,随着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的农耕及互市需求和走西口等的三次大迁移,丰州滩的人口不断增加,从古道而来的人留在石人湾居住和垦荒,使石人湾村的农耕文化得到发展和继承。

   辽代石刻精品

  站在小村的高坡处,放眼连绵起伏的山脉,虽然古道驿站、车马大店已随时间远去,但是,石人湾历经千百年的积淀,留下了清晰的文化印记。

  村民兰二指着石人湾村北面的山湾处说:“著名的辽代古墓大概就在那里。”按照他的指引,在村中见到了东西相对而立的两尊石人和一只石羊,它们正对着村北半圆形山湾处。

  石人湾古墓距丰州城址仅15公里。古墓的具体位置至今不明,只有地表遗存的石人和石羊。非常遗憾的是,石人和石羊头部均已缺失。石人高1.8米,相对而立,两尊造像风格一致,应为同时雕刻。从清朝晚期拍摄的石人湾石人图片看,石人头戴宝冠,面颊丰满,仪态端庄。我们见到的石人褒衣博带,线条流畅。身着高领长袍,腰系方形带板,束带下垂,前后均扎蝴蝶型结。双手执如意形芴板于胸前,呈朝见之姿。从其体量及雕刻精美程度看,是辽代石刻艺术的精品。

  据新城区文化协会高金贵介绍,在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墓前才会立石像生。石像生多出现于皇家贵族墓群前,其大小数量、形貌都有严格的规制遵循。石像生有驱邪、镇墓等功能。其造型主要是文臣、武将、石马、石虎、石羊、石骆驼等,多用整块大石料雕刻而成,雕刻技法以圆雕为主。无论是文臣武将,还是神物猛兽,石像生的风格都是高大威猛、庄重肃穆。

  石人湾古墓两尊石人之间的石羊,呈卧姿,体形肥硕,形态生动逼真。石人旁立有“内蒙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人湾古墓”标志碑,其背面写到:“石人湾古墓为呼和浩特地区唯一一处地表存有墓仪的辽墓。”辽墓主人是谁?墓葬结构如何?都有待于进一步考古调查。

  我区考古工作者还在辽墓的河滩南岸的台地上,发现一处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辽代遗址,地表散落有较多的陶瓷片和砖瓦建筑材料。

  时光荏苒,岁月迁延。1000多年后的今天,故人已去,驼铃不再悠扬,而石人犹在,山湾依旧。

  延续文化脉络

  剪纸、窗花、风箱等民间传统技艺为石人湾村及白塔一带村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民间技艺是百姓的智慧与结晶,是民俗的融合与体现,更是这里人们真实生活的写照。

  辽金元时期,丰州城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车马商队络绎不绝,商铺鳞次栉比,是东南西北各条商路的中心枢纽。当时,各地商贾、民间艺人云集于此,剪纸等一些民间艺术随着人们的迁移从山西等地传到这一带,在传承中与当地的游牧生活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艺术。

  在石人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看到,一把普通的剪刀,一张普通的彩纸,在几位乡村妇女手里翻来折去,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和花纹很快就呈现在人们面前。

  村民兰二说:“以前我们这里土坯房居多,窗户都是木头窗格子,窗台上面有一排玻璃,玻璃上面是木头窗棂。窗户全部用麻纸糊上用来挡风。窗棂上就是贴剪纸和窗花的地方。”

  “尺八锅台二尺炕,灶炕相连为暖和,灶台旁立着老风箱。”老风箱是村里老人的一个记忆。风箱是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几块活动的堵风板构成。风箱产生于战国时期。明末清初,木质风箱在北方流传。赛罕区年近八旬的梁万仓是一个典型的风箱传承人,几十年前,他制作的风箱在黄合少镇一带颇具盛名。他说:“以前农家做饭时,先清理掉上次用过的余灰,引着火后,拉动风箱。拉风箱讲节奏,拉的时候,风箱的前后舌头有规律地一推一拉,发出‘呼哒呼哒’的声响。”

  石人湾村作为非遗项目的传习保护基地,开展剪纸、窗花、风箱、银家泥塑、高跷秧歌、木雕、郭家营九曲7个非遗项目的传承活动,为老百姓提供一个集中传习民俗文化的场所,从而更好地保护当地文化遗产。

  石人湾水利风景区规划设计现已完成,文化体验区将辽代重要礼仪之一的柴册仪,以及《辽史·礼志》记载的拜日仪等所需的设施,与游客活动场地相结合,让游客在其中体会契丹文化。(记者 阿荣)

【责任编辑:天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