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推荐 > 正文

非遗的独特魅力

来源:锡林郭勒日报   作者:      2017-07-28

 

  蒙古文书法。

乌珠穆沁熏皮袍的领口装饰。

蒙古象棋。

骨雕。

灯笼。

蒙古族风干肉。

蒙古族绳艺。

 剪纸。

  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展示锡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锡林郭勒盟文体新广局于2017年7月21日—23日,在锡林浩特举办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群众文化那达慕”系列活动——《第七届锡林郭勒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此次成果展以弘扬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全面展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体现非遗宣传教育功能,建设民族精神家园,打造文化亮丽风景线。

  为了这次成果展,各旗县市区选送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以图片、实物、展演为主。通过新颖多样的表现形式,结合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和观众参与互动的方式,立体展现各旗县市区近年来独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公众更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共有来自13个旗县市区的40名传承人带着自己的非遗项目参加展示。

    展览区:精美实物展示草原文化

  以13个旗县市区为单位,以本地非遗保护综述、图片、实物、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衍生产品展销等形式全面展示我盟非遗保护成果。

  多伦县铜银器制作技艺盟级传承人郭宝军带着他的手工铜银制品来参加展览。“我们带来的这些铜壶、铜火锅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在展览期间,他的铜壶与好多参观者产生了共鸣。铜壶是过去很多家庭使用的,冬天的的屋子里,坐在炉子上的小铜壶冒着热气。这样的场景在好多的人的脑海里都是过去美好生活难以忘怀的印记。人们在展台前拿着铜壶摩挲,询问价格。“这个铜壶1000块钱。”“这么贵!”大家不禁咂舌。“不贵了。”传承人郭宝军解释说,“这样的铜壶,不算原料,一个熟练的工人得加工整整一个星期才能做出来。而且这把壶是自治区级传承人张师傅做出来的。”听到这样说,参观的人都点点头表示认可。

  在太仆寺旗选送的剪纸展区,盟级传承人孙翠清正在现场展示剪纸过程,一位妈妈带着自己家只有六岁的女儿在展台认真地看着,妈妈对孩子说:“你看阿姨剪得多细致啊,那花边那剪得一丝一丝多好看!”

  “策格”这种草原上特有的奶制品在内蒙古的城市和牧区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些人在夏天把它当作有保健作用的饮料来喝。在“策格”之乡——阿巴嘎旗选送的项目“策格”展台前,围满了品尝的人。“策格(酸马奶)酿造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萨日娜在展台前笑眯眯地用小木勺把“策格”从桶里舀到小杯子里,递到想要品尝的群众手中。有人接过来一饮而尽,有人则拿着杯子细细品尝,互相交流。

   展演区:曲调悠扬体味草原味道

  主要以展演传统音乐、曲艺等国家级、自治区级、盟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区与展示厅在同一个大厅,大厅的里端是一个舞台,这就是整个展演区了。在这个舞台上,非遗传承人依次上台表演自己的传承项目。第一个上场的,是以潮尔道国家级传承人芒来为首的潮尔道表演,已经七十岁的芒来老人,一直致力于潮尔道的传承和展示,他的学生很多也在这方面小有成就。在芒来的领唱下,一曲潮尔道开场便唱醉了观众,也展示了长调这一独特、令人陶醉的的魅力。之后马头琴、长调等项目依次进行了表演。

  体验区:生活场景再现草原风情

  在多功能厅门口右侧搭建四顶传统蒙古包,以阿巴嘎部落、苏尼特部落、乌珠穆沁部落、察哈尔部落为主,真实再现不同部落牧民生产生活场景。蒙古包里,牧民群众身着具有各部落特点的蒙古族传统服饰按照日常生活的场景在蒙古包里里外外的忙碌着。蒙古包里日常的具有蒙古族风格的家具,生活用的马鞍具、做奶食品用的桶、捡牛粪用的筐和叉子、做饭用的炉子,甚至连生火用的牛粪都准备得整整齐齐。来参观的群众进了蒙古包,参加展演的牧民热情的打招呼,为客人倒上新熬好的奶茶,端出来准备好的奶食品,如在草原上一样热情招待着,带给参观群众惊喜。(张晓红 毛凤鸣)

【责任编辑:天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