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推荐 > 正文

世界读书日:开卷有益,共温书香

来源:凯风内蒙古 作者:博学      2016-04-20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译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

  01.传统阅读VS碎片化阅读

  概念描述

  传统阅读是以纸质书刊为载体通过文字接受外界各种信息,并经过大脑进行吸收、加工以理解过程。碎片化阅读是以现代电子信息科技和网络技术为依托,人们获取资讯的新型方式。

  产生时间

  人们起初用符号记录事件,进而发明了文字。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记录事件、总结的经验还有经过思考的观点。这时候传统阅读也就营运而生了。碎片化阅读的产生基于科学技术进步,加之网络技术及软件的成熟与广泛应用。

  传统阅读比碎片化阅读历史悠久很多。

  依靠载体

  传统阅读的载体为纸质书籍,而碎片化阅读依托的是高科技电子化设备和网络。虽然两者都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体,但传统阅读却很难用单纯或少量的图片传递有用信息。也就是说碎片化阅读的知识含量较少却可以传递一定信息。现在的快节奏社会生活,甚至成为读图时代。

  阅读人群

  不得不说,传统阅读并没有碎片化阅读那么广而多的阅读人群。热衷于传统化阅读的人群大多是喜爱文学热爱科学,想通过此种阅读途径学习更多知识或体验阅读乐趣的。而碎片化阅读不同,几乎所有拥有电子设备有网络条件的人都会每天进行碎片阅读。

  阅读内容

  传统阅读方式以文字为主,图片信息为辅助,所传递信息大多为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等内容。碎片化阅读一般以图片为主或是片段性文字描述,目的在于简要传递信息。且以抓住读者眼球为目的,内容也大多迎合阅读者心理需求。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文不符题的现象。

  流行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品味阅读的乐趣。传统阅读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会以没有时间为理由拒绝纸质阅读。快餐式阅读和浅阅读越来越成为阅读的主流方式。而碎片阅读不仅受年轻人追捧,也受到中老年的喜爱。原因在于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迅速得到信息,并且可以及时交流。如果你对当前发生的事件滞后得知,那么你很难融入大众中。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优劣对比

  传统阅读的好处在于其内容含有丰富知识,并且知识体系是完整的。进行传统阅读时,人们相对花费更多时间。这对于纸质书籍阅读,翻至某一页即可定格精彩部分,读者可以对其加之诵读和记忆,便于深刻理解和复杂思考。并且纸质书籍内容经过更长时间的打磨,书中内容也是经过作者深度思考而成。单从内容来说,就比网络式的数字化阅读更有价值。

  碎片化阅读的好处在于可以及时得知讯息,这是纸质书刊无法比拟的。然而长久用碎片化阅读方式,只会让人疏于思考,这对个人知识体系构建形成很大障碍。在纸质书籍中也不存在唯点击率而无阅读价值的情况。不论现代文学还是古籍经典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能带给阅读者最佳的体验。开卷有益,我们不妨再次手捧书籍,重温书香。

  02.开卷有益,花式读书活动

  读书从娃娃抓起,亲子阅读益处多

  阅读对人的一生都有很大裨益。它给予了孩子智力挑战和求知的机会,并且可以挖掘孩子潜能。在人年幼时无法依靠出行感知世界,而阅读可以给其对自然和世界最初的认识。于是,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从0岁开始,父母带领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在早期就与图书结缘,这就是亲子阅读。

  亲子阅读有许多益处:①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②亲子阅读可以增强语言能力、发展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与交往能力。 ③亲子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和熏陶优秀品质。  ④亲子阅读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亲子阅读对孩子阅读能力形成和孩子的综合开发有很大好处。父母不仅可以借助这种读书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使之更早地体验到阅读乐趣,让书成为他们一生的良师益友。

  图书漂流,浪漫温馨

  图书漂流,是一段文明美丽的奇妙旅程。这种活动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再将其漂出手,让下一位爱书人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

  中国的“图书漂流”活动开始于2004年,这一活动时尚而极富理想色彩。由此,人们在社会人群中构建出一个天然的流动图书馆。漂流知识、漂流书香、漂流文明,让广大读者在惊喜中阅读,阅读中获得快乐。

  “图书漂流”活动没有硬性的制度约束,也缺少外在的监督,完全靠读者的自觉自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活动是城市公德建设的载体。这个活动的口号为:“分享、信任、传播。”通过这一活动的感召,参与其中的人不仅可以学到更多知识,还可以提升个人品德素质。

  03.名人读书法助力你的阅读

  毛泽东的温习法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他读书时常常手中握笔,在重点处圈画或给出批注。如有需要还会做读书笔记,有时还会发现原书错误并记录改正。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在青年时候就熟读《史记》、《汉书》等古籍,并不断重温。即使到了晚年,他依然会对喜欢的一本书反复研读。他的读书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样的读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和加强记忆,还可以在写文章时妙笔生花。

  鲁迅的跳读法

  读书过程中,常常遇到读不懂的地方。这种情况会影响阅读者继续阅读的积极性。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即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进一步发挥。读书是讲求节奏的,这种读书方法可以节省阅读时间,提高阅读速度。由此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

  读书是一种习惯,喜欢阅读的人一定会将这种习惯贯穿整个人生。工作后很难有集中的时间用来记忆经典。而欧阳修就精选《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规定自己每日熟读300字,每日背诵150字。这样的话可用三年半全部熟读完毕,七年时间全部背诵下来。由此,虽书卷浩繁,积日之功,无所不至。这样每日定量记忆,长久坚持,定收益颇丰。

  余秋雨的“畏友”读书法

  当阅读成为有进取性的活动时,那么你应该能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散文家余秋雨便着力需找高于自己的“畏友”,即高于自己水平和认知的书籍。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在我们书架上一定有难以“咀嚼”的精神食粮,这时不妨选作精读对象。那些让我们提高的书籍,正是应该仰视的难读之书。

  04.结语

  书籍给人以知识滋养,读书妙趣无穷。腹有诗书气自华,开卷有益,让我们共温书香。

 

  

【责任编辑:彩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