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李商隐《乐游原》赏析

来源: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作者:李淑章      2019-11-20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一、讲《夜雨寄北》时,我们就介绍过李商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一生的坎坷之路:有无奈,也有欢乐;虽然他的政治才能无法施展,但在诗文殿堂上却取得了成功。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二、部分词语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登上它可眺望长安城。在秦代,它是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在唐代,乐游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文人墨客常常来此吟诗抒怀。

  2.向晚:傍晚;向,靠近的意思。

  3.意不适:心情不好;意,心情。


  三、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留传至今,向来争论激烈。一是说,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衰落的晚唐,再加上他自己又很不得志,所以,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伤感情绪;一是说,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有所作为的积极精神。我们试着用逐句分析的方式对这首诗作一探讨,看看到底哪种看法更符合诗人的思想。


  首句是“向晚意不适”。这是说:傍晚时分,诗人心情不好。为什么心情不好呢?诗人没说。但有人硬要说,这句诗说明李商隐一生不得志,晚年更忧郁不堪;认为诗中的“向晚”就是暗示李商隐的垂暮之年。笔者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牵强。一个人即使一生坎坷,也不至于总是处在“不适”的牢笼之中的,即使一生得意,也会有“不适”之时。更何况诗中明明说他的“意不适”的时间是傍晚,并没说整整一天都心情不好啊!这句诗有启下的作用,即为下句诗作好了铺垫:既然“意不适”了,那怎么办?这就会引发读者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思考:是蒙头大睡,还是喝杯闷酒,还是去找朋友聊天?


  第二句是“驱车登古原”。这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上,即写出诗人排遣“意不适”的独特方式;启下,是说为写登古原后的所见所想埋下了伏笔。而且,这句诗也照应了诗的题目,他登的“古原”就是“乐游原”;而乐游原就在长安,这就顺便也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所在。


  最后两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历来争论极大的诗句。一种意见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但可惜它已接近黄昏了。持这种意见的人较多。另一种看法是说:正是因为是黄昏,所以才有夕阳无限好的美景。


  持第一种观点者,第一个理由是,由于不得志,李商隐一生处在苦闷之中,他看到无限好的夕阳,觉得虽然面对如此美景,但自己却处在如同黄昏的暮年;于是表达出伤感之情,发出深长的慨叹。第二个理由是,他们死死咬定“只是”两个字,认为这是个表示转折意思的连词,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就应是“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它已近黄昏”。


  持第二种观点者,一是认为李商隐一生固然不得志,但不能得出他就不再奋斗而自甘沉沦的结论;二是对“只是”二字有不同的解释,认为“只是”当正是讲。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下面要说的,便是为这种观点再补充一些论据。

  1.李商隐固然一生不得志,但那只是在仕途方面;至于在诗文等艺术方面,他的造诣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是当时还是稍后一点的时期,他都是唐代诗文神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不能根据他在仕途方面的不得志,就认为他看到无限好的夕阳,一定会伤感,就会发出时间不多了的慨叹。


  2.李商隐一生创作的诗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可观的。仅是他的诗作就有五百多首之多。唐代大人物白居易看了李商隐的作品后,都当着他的面惊叹道:“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意思是:我死后,能做你的儿子就满足了。另外,上一篇文章里,笔者曾经说过,他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温庭筠与他合称“温李”等。这里再补充一点,他还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这些都说明,李商隐虽然在仕途上不得志,但在文学创作上却独占鳌头,而且经常与德艺双馨的文人志士交往,他怎么会总是伤感呢?联系唐代不少诗人,如李白、杜甫、柳宗元、杜牧、贾岛等,他们在仕途上也都一波三折,其遭遇比之李商隐,好不了多少。但未见哪位诗人因此看到美景也不敢高兴一下,总要触景伤怀!


  再说,李商隐写过有关夕阳的诗不只一首。比如他的《深居俯夹城》就有“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句子;他的另一首《乐游原》写道:“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万树上鸣蝉面对着隔岸的虹彩,乐游原吹着阵阵西风。羲和(太阳)驾着车到了它休息的地方,却不肯让夕阳掉头向东。)


  从这些诗句中丝毫看不出诗人有什么伤感来呀!


  3.对于“只是”两字如何解释,持第一种观点者似乎在理;而笔者倒觉得,正是这两个字,给持第二种观点者帮了大忙。


  持第二种观点者说: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但他们拿不出足以说服对方的根据来。


  那么,在李商隐的这首诗里,“只是”究竟应当怎么解释呢?


  这首先要弄清楚“只”字主要有哪几种解释。其实,问题很简单,不需查更多的辞书,只要查查《百度百科》就行。


  其中有一个义项是:“凡物之单者曰只。”还有一个义项是“仅,仅仅”。举例如下:只隔数重山。——宋·洪迈《容斋续笔》只在花开之数日。——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另有一个义项是:唯此;无它。举例是韩愈的《镇州初归》:“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


  为了读者了解得透彻,《百度百科》还写道:“除……外没有任何其他。”还举了现代汉语的例子:“他只穿单衣。”


  特别使笔者兴奋的是,《百度百科》解释说,“只”还可以当“唯有”讲,举了两个例子:“只有他知道内情;只争旦夕。”


  这就清楚了:李商隐诗中的“只是”解释为“唯独是”是最恰当的。


  现在,我们联系《乐游原》全诗,看看它所呈现出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意境。


  前两句诗是说,诗人傍晚心情不好,于是驾车登上古原;目的当然是想驱除这种不好的心情。后两句是说,登上古原时已到黄昏时分,结果看到一轮灿烂的夕阳染得满天通红。于是,诗人的不快顿时被驱散得一干二净。诗人不禁吟诵道:“啊,太好了,唯独在黄昏之时,才可以欣赏这无限好的夕阳啊!”这样分析是不是更合情理?


  由此,笔者想到古今凡是有所作为的人物所写的有关夕阳的诗句。比如,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又如,老革命家叶剑英的《八十书怀》:“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于是,我想说,李商隐诗中的“夕阳无限好”与“只是近黄昏”之间不是转折关系,即不是说:虽然夕阳无限好,但可惜的是它已经接近黄昏了;而应该是因果关系,即是说:唯独是黄昏时分,夕阳才能无限美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倒装句,正过来就是“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


  如此解释不仅在语言上站得住脚,而且也正好说明李商隐为什么一直到生命停止之前还在笔耕不辍,写出那么多又那么好的脍炙人口的诗文。这样看来,说李商隐以夕阳自喻也就顺理成章了。(文/李淑章)




【责任编辑:自然】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