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诗经·王风·采葛》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      2018-06-06

  如果你想走近中国经典古诗词,那么,就来读读“淑章谈古诗词”吧。李淑章教授是内蒙古国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最近有专著《中华绝美古诗词百首解析》出版,在全国发行。多年来,李淑章教授一直为本栏特约撰稿人。李老谈古诗词,从讲作者故事入手,以独特视角娓娓道来,陪伴读者欣赏作品,视野开阔,知识点多,间有指谬匡正,给人启示多多。正是:淑章一席谈,经典显真传。

  《诗经·王风·采葛》赏析

  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

  一日不见,

  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

  一日不见,

  如三岁兮!

  这首诗是从《诗经·王风》中选出来的。我们先简单谈谈《诗经》是怎样一部书,然后再来说说《诗经》作者及有关他们的故事。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以内容为标准,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也叫国风,国,就是地区;所以,风就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160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40首。以表现手法为标准,则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起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经》这部书,从思想内容和创作艺术两个方面看,价值最高的是“风”,即地方民歌。

  2.有一种说法,认为《诗经》的采集者是尹吉甫。他是黄帝之后裔,周宣王时期的大臣,文武双全。有研究古代文献的学者说,他不仅仅是采集民歌,而且还亲自创作了不少作品。现在不少地方都各找证据,想证明尹吉甫就是他们那里的人。比如,湖北省房县就说他是房县(即房陵)人,理由是房县民间有大量有关尹吉甫的传说故事,更有大量的文物遗迹,他们还发掘出当地民歌,与《诗经》的乐歌非常吻合。此外,河北的南皮县、山西的平遥县、四川的泸州等地,也想证明尹吉甫与他们有密切关系。不过,这一切都还没有定论。一般来说,大家都觉得《诗经》的多数篇章,就如同现在的民歌,很难找到真正创作之人。

  但是,尹吉甫这个人是有的,而且可以肯定,他对《诗经》的采集与形成是有贡献的。

  3.《诗经》的作者是谁,历来就有争论。但,孔子是《诗经》的删改者、编订者,却都认可。《诗经》在先秦时期,是被称为《诗》的,有时也称《诗三百》。西汉时,它被尊为儒家的经典后,才有了《诗经》这个叫法。

  至于孔子,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只告诉大家,他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他的故乡是春秋时的鲁国,即现在的山东曲阜。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他教学生读的书是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乐、春秋。他教学生的本领是六艺:礼仪、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术;简称为:礼、乐、射、御、书、数。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欣赏这首诗。

  首先,解释几个词。

  彼:当那个讲;诗中指采葛、采萧、采艾的那个人。葛:葛藤,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艾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艾: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子可供药用,可制成艾绒灸病。三秋:这里指三个秋季,共九个月。三秋,有时又指一年(如,三冬也指一年),有时专指秋季的三个月。

  其次,讲讲诗中的“彼”究竟是什么人。

  由于这首诗没写具体人物,所以,它究竟写谁,谁也讲不清楚。但有一点是无须争论的,那就是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有人说,这是一首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理由是采葛,是为了织布;采萧,是为了祭祀;采艾,是为了治病。这都是女子干的事啊!但,也有人指出,采葛、采萧、采艾,男子也可以干呀!没有资料可以证明,这些事必须女子来干。况且,即使诗里的采葛、采萧、采艾,说的都是女子所为,你又怎么能断定,作者不是故意借此表达他对男性友人的思念呢?而且,也可以说是表达女子对女子的思念呀!

  所以,这首诗内容之深之广,以及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丰富之生动,都超出人们的一般想象。

  再次,讲讲某一个人思念“彼”到了怎样的程度。

  这首诗共三章,用的是“复沓”(也就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诗中不少相同的词语是反复出现的。于是,有人就认为这种写法只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其实,并不那么简单。下面就具体说说理由。

  你看,诗中只说某人思念“彼”,但没有说“彼”对某人的态度。而这种思念又是不断加码的:第一章说一天不见,就好像隔了三个月;第二章说一天不见,就好像隔了九个月,一下子成了原来的三倍;而第三章说一天不见,就好像隔了三年。这是怎么回事?我们先作一番猜测:

  1.可以假设“彼”采葛、采萧、采艾,连着走了三天,而某人在这三天里,一次也没见到。那么,结果是:头一天见不到,觉得就像过了三个月。第二天见不到,就好像过了九个月。第三天同样还是见不到,却好像过了整整三年。这说明,某人想见到“彼”的迫切程度,是与日俱增的。

  2.可以假设“彼”采葛、采萧、采艾后,某人都见到了。按理说,某人应该轻松一点了。可为什么见到了,反而想得更厉害呢?这只能说明,三次见面后,对“彼”的感情更加浓烈了!

  3.可以假设这首诗写“彼”采葛、采萧、采艾,都只是一种依托或借代,它其实就是写这个人对那个人的一种崇拜、敬佩、景仰、爱慕的极其深厚的情感。这样看来,这首诗对我们的启发,则至少有以下几点了:

  第一点,这首诗可以表达热恋中的男女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也可以表达同性对同性的思念与牵挂。

  第二点,不管是哪个人,也不管是哪个国家,能被对方如此牵肠挂肚,这个人、这个国家,必然在某些方面有值得欣赏之处。否则人家是不会这样痴情的。

  第三点,朋友之间或者国与国之间的爱慕,也是相互的。如果只是一方情愿而另一方无动于衷,那友谊是绝不会持久的。

  所以,如果想让对方念念不忘,那你就应该在德艺等方面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否则,恐怕没有什么人会对你说“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文/李淑章)

  原文链接:http://jswm.nmgnews.com.cn/system/2018/06/06/012505775.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