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一源两家

来源:北疆风韵 作者:史毅      2017-12-21

  我最早听到“法家”这个词的时候,是在文革后期,因为批林批孔,才知道历史上有儒家和法家这样的两个学派。那个时候理解法家的“法”字,与现在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理解是一样的,以为指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法律。后来才知道,法家的“法”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在的法律。在古代,主要指的是帝王之术,就是帝王们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的法术。儒家也好,法家也好,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管理官吏、统治百姓的方法,只是取向有所不同,所以有一派被称作儒家,有一派被称作法家而已。

  我们这样并列起来说儒、法两家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沿用了“文化大革命”时的说法。这个说法实际上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以为儒法两家就像火车的两股轨道一样,既不会在始点站相交,也不会在终点站相接。后来才明白,法家实际上是从儒家中分出去的一个学派,它就像一棵树上分了两个叉一样,一个叉被称作儒家的“道统”,也笼统地称儒家;一个叉被称作法家,商鞅和韩非子是其杰出的代表。大体的情况是这样的:孔子之前的学说称儒教,大约在黄帝时期已经被创立,夏、商、周三代在继承和发展中都有不同的增减,对神的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到了孔子的时代,儒教主要信的是三元神:天、地、祖。并从此开始,孔子将儒教改造成了儒学,其主要的理论著作就是《易》《诗》《礼》《书》《春秋》这五经。所以从孔子之后,民间以学习五经为主者,被称为儒家学派,其道统的传承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另一派的法家其源头也是孔子,孔子的学生子夏(卜商)在孔子死后回到了卫国,在卫国开门授徒,教出了以他为山头的几代学生,诸如魏文侯、李悝、田子方、段干木、吴起。到了商鞅这一代,便将这种理论从书斋中搬上了政治舞台,在商鞅(原来称卫鞅、卫国人)的运筹帷幄中,使当时十分落后的秦国变得强大了起来,所以我们后来所说的法家就以他为第一个代表人物,实际上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应该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而其鼻祖仍是孔子。  

  其间,儒家学派又出了一个与道统分庭抗礼的人物称荀子。为什么说他与“道统”“分庭抗礼”呢?因为他坚持人的“性恶论”,这和孟子的“性善论”直接对抗。用“性恶论”的观点,荀子培养出了两个手段非凡的学生,一个叫韩非子,一个叫李斯。韩非子虽然被李斯害死了,那是因为李斯怕韩非子抢了他的饭碗。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其实行的治国方略可以说都是韩非子的理论。而李斯又是秦始皇的丞相,“焚书坑儒”就是他出的主意,改“封分封制”为“中央集权制(郡县制)也是他的手笔。这两个人确立了法家路线,成为了法家的最完备的代表人物。  

  现在来归纳一下。我们此文的题目就叫“一源两家”,这一源指的就是孔子,这两家指的就是儒家和法家。文化大革命时期批林批孔,将儒家定位为保守派,将法家定位为革新派,因为批孔的实质就是批判孔子的“克己复礼”,所以将他打入了保守派行列。这样给了我们的一个误解就是儒家和法家为两股道上跑的车,从始至终都是对立的,而且后来的儒家“道统”也是这样认为和宣传的,所以现在的很多人仍然桎梏在这一误解中。  

  笔者在过去的一篇文章中提出孔子的哲学观为“心物论”,论证了他的人性观点为“善恶论”。这就给后来所分出的两大阵营“性善论”和“性恶论”提供了理论根据。同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古代文化典籍中,笔者还没有发现“法家”的明确说法,只是有“道统”与“非道统”的区别。就是说,古代人并没有划分出儒家与法家这种水火不容的两大阵营,所以在治国理念上也是时有分合。例如孟子就竭力维护“井田制”,提出“君轻民贵”的口号,我们姑且将他视为保守派的代表。而荀子所提出的是“帝王至上”“国家主义”的思想,我们姑且将他视为革新派。他俩的观点明显对立。但到了汉代,儒家和法家的治国理念又融合到一起了,像贾谊、晁错这两个儒家人物也主张重农抑商的策略。殊不知“重农抑商”是商鞅发明的,他用这一国策使当时的秦国强大了起来,并最终统一了天下。

【责任编辑:自由人】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