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孔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北疆风韵 作者:史毅      2017-11-21

  前 言

  内蒙古乌海市孔子学说研究爱好者协会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衷心拥护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政策。

  通过学习,我们充满文化自信,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对孔子学说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概念用孔子《论语》中的理论进行了阐释,以这样的实际行动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富 强

  当时,最害怕鲁国富强起来的大概就是齐国,而齐国经过管仲和晏婴两任贤相的治理,国富民殷,比鲁国强大多了。齐国强大了,它就要摆霸主的派头,经常向鲁国炫耀武力,来个下马威。这一年,齐国又提出一个“夹谷之会”的建议。此时孔子是鲁国的大司寇,正受到了鲁定公的倚重,所以孔子果断地决定文事武备,派左右大司马率领军队驻扎在夹谷的附近,一则防不测,一则显示军事对抗的决心。

  会见开始后,齐国就开始使坏,先以演奏地方歌舞为名,刀枪剑戟鼓噪而至,意在威胁定公。孔子见状,不顾常礼抢步上前,厉声喝道:“两国国君庄严会面,为什么会有这种野蛮的歌舞?”齐景公无言以对,示意退下。过了一会儿,齐国又要求演奏宫廷雅乐。于是跑上来几个侏儒玩开了杂耍,借此来戏弄鲁国国君。孔子大声喝道:“戏弄诸侯者要依法斩首,执法官立即执行!”鲁国的执法官上来刀起头落,杀了侮辱定公的侏儒。齐景公瞪着眼睛看他的国相晏子,晏子自知礼亏也没有阻拦。就这样,由于孔子义正词严,掌握礼节合度,再加军队严阵以待,齐国便匆匆结束了会见。

  会见之前,齐国经常与鲁国大动干戈,夺取了鲁国的一部分土地。会见之后,齐国将这部分土地退还给了鲁国。因为他们看到鲁国在孔子的治理下如此强硬,不敢得罪,所以用归还土地向鲁国道歉。这次会盟,充分体现了孔子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风度。

  孔子不仅十分注重外交斗争中的军事实力,而且在国内的治理上特别提倡“民为邦本”的理念。关于赋税制度,孔子坚持“什一”税制,即古代留传下来的每十亩田地抽取一亩税的做法。有一次鲁哀公问冉有说:“我的钱不够花怎么办?”冉有回答说抽取十分之一的税赋。鲁哀公说我抽十分之二的税还不够,怎么能抽取十分之一呢?冉有告诉他的道理是:老百姓富裕了,国家才能富裕;老百姓穷困了,国家必然穷困。

  但鲁哀公和季康子这些治国者不听孔子的逆耳忠言,将老百姓逼得纷纷从鲁国逃了出来,有的跑到了深山老林,宁愿让老虎吃掉也不愿回去。这就是孔子所慨叹的“苛政猛于虎”的来由。

  孔子在体现他“民为邦本”治国理念中的重要举措就是均贫富。一个国家中贫富的现象一旦十分悬殊,就可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所以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时提出,一个国家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他认为均后便无贫,和后便无寡,安后便无倾。这是在2600年前提出来的治国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

  季桓子死之前给他儿子说,我死后你一定要把孔子请回来。但这小子不听他老子的话,没请孔子,却将孔子的学生冉有请回鲁国了。虽然冉有回到鲁国在军事斗争上取得了胜利,打败了齐国的军队,给孔子争了光,并借机敦促鲁哀公和季康子请回了孔子。但他们并不重用孔子,重用的仍然是冉有。为什么会这样?有两个事例可以说明问题。其一,就是这次季氏伐颛臾,孔子让冉有阻止季氏这样做,冉有不听孔子的,找了个理由说“颛臾的城墙坚固并且离费地较近,现在不把它拿掉,将会给后代子孙留下祸患。”他的这个说法气得孔子说:“国家大动干戈,将要分崩离析,祸起于萧蔷之内啊!”

  其二是当时的季氏富可敌国,但冉有仍然为其敛财。孔子阻止他,他不听,气得孔子大骂说:“冉有不是我的学生,弟子们应该群起而攻之。”

  难怪季康子不重用孔子而重用冉有,是因为冉有能为他欺负弱小和敛财。这样的格局也只能重用冉有这样的奴才,怎么会重用孔子这样的人才呢?

  孔子在治国理政上还强调仁道和礼义。前面说到孔子“夹谷之会”后被鲁定公提拔为代理国相,他首先施行仁道,吸引了大量的百姓来鲁国从事工商业,增加了鲁国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财富,给鲁国带来了繁荣昌盛。人口增加之后,孔子又用礼义规范大家的行为。当时有个举措是路分两半,男女各走一边,这样男女有别,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好转。不难想象,孔子仁道和礼义的治国方法很快像风一样传遍了四面八方,老百姓扶老携幼,纷纷来到了鲁国。一时之内,鲁国名声大振,成了百姓们向往的圣地。估计与鲁国一山之隔的齐国人跑来的不少,引起了齐国政府的恐慌,所以才有用美女和宝马挑拔离间鲁国君臣的做法,才逼走了孔子,使鲁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半途而废。

  十几年之后,季桓子在临死之时后悔地说道:“过去我们鲁国本来是有机会兴盛起来的,但因我得罪了孔子,才导致国家还是这样贫弱。”于是,他对自己的儿子季康子说:“我将要死了,你必然做鲁国的国相;你做了国相之后,一定要召回仲尼。”

  可惜季康子不是个有格局的人,他不召仲尼,召回了冉有;虽然后来召回了孔子,但并未重用,使鲁国错失了富强起来的机会。

【责任编辑:自由人】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