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走在时间里的长安街

来源:书摘 作者:潘采夫      2017-02-27

  长安街的变迁从未停息过,长与宽、进与退、中与西,每一次变化都是政治与商业的博弈。习近平说不要再盖奇奇怪怪的建筑,长安街上的建筑奇怪吗?哪些建筑是长安街上最美的建筑?哪些是最丑的建筑?专家呼吁:长安街上的建筑,要反思。

  今天的长安街,已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宽的街道。它是中国政治中心的中心,每一次脉动都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保持同一节奏。如果说天坛、故宫、钟鼓楼这条南北中轴线象征着往日,那么长安街这条东西中轴线则是今日中国,两条线在天安门交汇。

  苏式建筑、民族建筑、港式建筑、西方建筑,国家机关、银行、写字楼依次登场。而街边的百姓纷纷迁离,这些以前常去中国戏院、吉祥戏院、长安戏院的老住户,已找不到剧院入口。

  在变化的潮流中,城市规划专家董光器说,长安街尘埃落定需要一百年,他说的是建筑。

  长与宽的进击

  长安街自明永乐18年建成,长安街在五百年时间里没什么动静。辛亥革命的炮声,敲开了皇城的大门,也让长安街从沉睡中醒来。天安门前的T字形广场对民众开放,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打开,东西长安街贯通,民众可以从东单走到西单,长度3.7公里。

  85岁的戈福龙在长安街边住了多年,他回忆1949年以前的天安门前,只有红墙没有广场,红墙里面是卖杂物和耍手艺的集市,类似现在的大院子。五四运动那天,三千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前,想必非常拥挤。真正让长安街阔起来的是苏联人。

  建国初期,有关领导要求天安门广场宽500米,拆掉了五府六部衙门。苏联专家提出,把国家行政中心放在旧城区,并提出在长安街上建房。同一时间,梁思成和陈占祥拿出“梁陈方案”,建议行政中心另找地方,以保护北京古城。这次著名的争论,以梁陈完败,决定了北京古城的命运,也奠定了长安街作为中国的政治动脉这一基调。

  拆除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拆除北京城墙,拆除东西单牌楼,从此长安街东西走向一览无余。仅1958年,开始为建国10周年工程拆迁,一个月内拆除10129间房屋,完成了扩建天安门广场和打通长安街的拆迁任务。

  传说林徽因曾放言,如果拆掉长安左右门,她就把自己吊在上面。上吊之说为轶闻,但拆门的时候,梁思成掉了眼泪有人亲见,陈占祥曾讲过。

  1953年,长安街规划的宽度为100米,1956年定为100~110米,最后又加宽到100 ~120米。在《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录》中,董光器说,之所以搞这么宽,除为群众游行和阅兵考虑,还有战备考虑。征求对总体规划意见时,来自军方的意见是:“假如道路很宽,这样在战争时期任何一条路都可以作为飞机跑道。假如在天安门上空爆炸了一个原子弹,如果马路宽,就可以作为隔离带,防止火灾从这一区烧到另一区去。”

  针对长安街的宽度,梁思成曾说:“百米健将都要跑十秒多才能跑过去,我们老太太、老头怎么过街,当时还有很多裹着小脚的,怎么过街啊?”

  有建筑师告诉记者,长安街的红线120米。这是因为当时决定建世界上最宽的街道,然原先指定100米,后来出去考察别的国家的街道,回来以后又加了20米,最后定到120米。

  按照规划,很多行政机关在长安街边盖起楼房,国庆十年10大建筑也大多坐落在长安街边。在长安街边盖楼,在后来几十年成为身份尊贵的象征,也成为文保专家和资本家的战场。

  进与退之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安街边的业主也在变幻身份,而老百姓从长安街边迁走是不变的趋势。总体上看,建国以后、改革开放以前,政治、文化建筑占绝对优势,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地产商和建筑师在长安街长袖善舞,新千年以后,则是外国建筑师引领风潮。

  在长安街上,有人进驻就有人退场。董光器详细记录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长安街上的建筑的进退,能明显看出“经济这个无形的手”主导了彼时长安街上“经进政退”的过程。

  按照董光器的描述,长安街上写字楼租金狂涨,刺激了开发商对长安街的觊觎,各大银行也蠢蠢欲动,国家机关办公楼和大型文化设施却因难以承担拆迁费用而“躲出长安街”。

  1985年后,长安街上划拨的国家机关办公楼是11个,外交部曾考虑在新华门南,或长安街北侧安家,但最终去了东二环。全国妇联办公楼只有一小部分为办公楼,大部分卖给企业成了酒店写字楼。国家经委让给了工商银行。原规划在西长安街的教师之家、青少年宫、国家电影宫、民族博物馆都让位给写字楼。复兴门东北角的工艺美术展览馆建成之后,主体成了百盛购物中心,展馆被压缩成一个小厅。

  原规划在东长安街上的儿童剧院,因没能力搬迁住户,让给香港开发商建了光华长安大厦;原在西单的长安戏院,则因建时代广场被拆迁,被塞进了光华长安大厦一层。

  几年工夫,长安街上有20个楼位被建成了金融商务写字楼,资本成为长安街的新主角。国家大剧院是唯一新建的文化建筑。

  引起众怒的是东方广场,业主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

  在王府井南口至东单,本来保留了儿童剧院、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还有东单头条遗址,结果被长江实业看中,通过上层关系建东方广场。按其设计方案,东方广场宽488米、高75至80米。而在那个地段,北京的规定限高是30米。以其严重违反规定的体量,与故宫近在咫尺的距离,一旦建成,将严重撼动故宫的重心以及城市中轴线。

  83岁的建筑大师张开济、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筹六位专家上书高层,要求修改方案,此方案也一度被国务院喊停。但香港资本显示出了超人的公关能力,东方广场最终在稍降高度、分拆建筑后建成。1993年国务院批复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话音刚落,就被东方广场全线突破,并起了恶劣的示范效应。

  后来,上书高层的六老之一郑天翔,在一篇怀念1958年方案的执笔者之一、时任北京城市规划管理局总图室主任陈干的文章里写道:“近年来,在北京街头出现了一些怪物,东方广场就是一种怪物……”

  中与西的碰撞

  长安街上有很多造型奇怪的建筑,董光器将他们拍成图片,编入《古都北京五十年演变录》,比如国际饭店的造型是凹,中国人民银行是凹,远洋大厦是凸,妇女活动中心则兼具凹凸,国家大剧院的球形也是凸。

  “一条长安街,就是一部中国建筑史,包括古代建筑史。”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建筑师说,“建国以前中式,五十年代苏式,八九十年代港台,新千年西方,所以这条街上有最中国的建筑,也有最西洋的建筑。”

  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阮仪三对长安街的建筑规划不满意,他认为国庆10周年的时候的新建筑不少受到好评,如民族文化宫和人民大会堂,但后来的很多建筑既突破了规定,也缺少美感,“甚至古怪丑陋”,而且放在一起效果很差。

  哪一座是长安街上最美的建筑?面对记者这个问题,几位建筑学者几乎都选择了民族文化宫。这座由梁思成的大弟子、建筑大师张鎛设计的建国10周年建筑,经过半个多世纪,仍在长安街上出类拔萃。其他如人民大会堂、北京站也受到肯定,他们在西式建筑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元素的使用令建筑增色。

  而谈到长安街上的丑建筑,意见就有些分散。有些建筑生硬地加上中式大屋顶,成为专家批评的对象,如交通部大楼,还有离长安街稍远的北京西客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市的主要领导一度推崇大屋顶,并且不给建筑戴上“帽子”的一律不通过审批,建筑师不得已给各类建筑戴上了“帽子”。

  阮仪三曾到景山上看北京的中轴线,他被金光闪闪的“巨蛋”刺痛了眼睛,“多么漂亮的城市中轴线,被塞进去一个大馒头,应该是大灯泡,把故宫完全比下去了。”他回忆起国家大剧院方案的通过过程,第一次专家讨论时都是反对的,但后来上级部门认为比较有新意,有些专家180度大转弯,不反对了。虽然不满安德鲁的作品,但阮仪三认为不能怪他,应该怪中国人自己,因为“你可以把它否掉啊”。

  阮仪三教授多年致力于古城保护,他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结论,那些丑陋的建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但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王南的态度是,“等吧,它们反正呆不过故宫吧。”

  阮仪三:长安街有些建筑需要反思。

  潘采夫:习近平说不要再盖奇奇怪怪的建筑,您觉得长安街上的建筑奇怪吗?

  阮仪三:应该说建国以后,国庆10周年的时候盖了一些新建筑,不少是受到好评的,比如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但在经济建设大潮中,不少建筑既突破了规定,也缺少美感,甚至古怪丑陋。

  潘采夫:长安街作为一个国家大道,能否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柏林的菩提树大街,还有华盛顿的国家林荫大道相提并论?

  阮仪三:地位应该是一样的。当时奥斯曼改造巴黎的大道的时候,也破坏了整个巴黎的风貌,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他非常注意重要的建筑物之间的联系,也懂得保护。华盛顿的林荫大道规划得非常严格,很庄严。但长安街上的建筑呢,看上去每一个都很辉煌,摆在一起就缺少统一的规划。

  潘采夫: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丑陋、与北京古城不兼容的现代建筑?

  阮仪三:当年天坛的世界遗产评审会我听说了,划定天坛保护范围的时候,外国专家提出来,天坛周边至少10~15平方公里不能建高层。中国方面说不可能,圈进去的话,那么多高层建筑怎么办?外国专家说了一句话:“天坛我看一百年还会在,三百年还会在,天坛旁边的这些高楼一百年还会在吗?我相信,一百年以后,你们中国人就会聪明起来,把这些高楼房子都拿掉。”我觉得说得好极了。

  那些丑陋的建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会退出历史舞台,但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潘采夫:在中国,知名度方面唯一能跟长安街“叫板”的就是外滩,外滩的建筑保护如何?

  阮仪三:上海外滩被誉为近代世界建筑的博览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并没有互相攀比,从材料和形式上都是很融合的,因此外滩形成了世界上有名的变化中统一的建筑风貌。当时外滩每建一座建筑,都要经过专门的建筑专家评审,那些图纸和签名现在还有。而长安街是从古代到现代各种的建筑大比拼,它既有最优秀的建筑,如天安门、新华门,也有建国10周年既传统又现代的风貌,反映了我国老一代建筑师的心血,也有改革开放以后各种建筑思潮的体现,变成了中外建筑师的大表现。同时,也有很多土豪式建筑,它没有底蕴,但又想给人们带来视线冲击,这种冲击往往是丑陋的,是反文化的。这些建筑的大拼盘,反映了中国文化到今天处于一个断层,在文化断层里发生的这个现象。我们确实需要总结长安街上的建筑,要反思,要把这个断层接上,要呼唤起建筑师和艺术家的良心。

【责任编辑:自由人】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