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百年古曲:青城古镇的“西厢调”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      2016-08-18

  青城古镇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城北90多公里。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是兰州水烟的集中加工产地和商贸集散地,最繁华时人口曾达十万之众。现这里遗存的古建筑和古民居有多处。

  被誉为“风雅之地”的青城古镇,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令人耳目一新。柴山、英雄武鼓、青城小调、隍爷出巡、小火山、棒棒鼓等各具特色,青城小调更以其独特魅力而著名。

  小调流传了百年

  深厚的文化底蕴养育了有灵性的人才。清光绪年间,青城本地曲艺爱好者张晓霞,编创了青城小调,又称“西厢调”。小调共创作唱腔24个曲调,剧本27折,当时用该调排演了8折《西厢记》,因此,将该剧定名为“西厢调”。该调音乐唱腔优美动听、曲折委婉,情真韵雅,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少,容易排练,一时间便迅速在青城地区流传开来,老幼皆爱听。

  西厢曲调有越调、洛江岸、风筝调、三朵花、渐渐高、甘凉调等,具有融合秦腔、眉户戏、陇剧、江南采茶调、陇东道情、花儿等的特点,独具风格,反映出首创者雄厚的艺术功底和本地移民杂居的文化特色。这是一个介于大众和地摊艺术之间的过渡产品,表演人员较少,演出简单,非常适合于自娱自乐。

  民国十八年,由于受饥荒、瘟疫等因素而逐渐衰落。民国三十七年,青城本地的又一位曲艺爱好者刘自重,挑头重新发起搜集整理了青城小调,并将民间口头流传的“西厢调”通过请教老艺人口授,整理成册而记录下来,并组织演唱,曲调也一直口头流传至今。

  二十年不见小调

  “文革”期间,青城小调不可避免地被列为“四旧”,再次停演,一停就是十多年,十多年间会唱青城小调的人已大半不在了。

  十几岁学唱青城小调的滕海文,此时也不能再唱了,他忿忿地压抑着内心的情绪,好不容易盼到了80年代中期,谁知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的注意力已经发生了转移,青城小调已是茶余饭后的娱乐,甚至只是滕海文等一拨人自娱自乐。

  而此时大部分的青城小调,也随之而流失,滕海文和陶明宗两位传唱者,便开始了搜集整理曲调的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并孜孜不倦地向爱好者传授技艺,在他们的影响下,青城小调的传唱队伍日益壮大,表演技艺不断提高。

  滕海文拯救了小调

 

  踏着青石板路,背着手行走在“江南小镇”才有的精巧细致的巷子中,哼唱着悠扬而哀婉的青城小调,在“农民艺术家”滕海文的脑海中,常常有这样的想象。

  令他欣慰的是百年古曲“青城小调”,总算有了传承下来的希望。近年来,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抢救地方传统戏曲,青城镇镇政府发起挖掘、抢救“西厢调”活动,同时组织了以滕海文为首的“西厢调”演唱自乐班,挖掘抢救了“西厢调”、整理曲谱22调。

  2001年滕海文等人自编自演的小曲《计划生育好》登台表演后,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2004年参加首届兰州市农民艺术节,滕海文等人编导演出的节目《渔舟》,就是《西厢调》剧本27折中的一折,演唱者独特精彩的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获得了演出一等奖。滕海文还被评为“农民艺术家”。

  为了挽救青城小调,去年9月,榆中县青城镇文化站举办了青城文化艺术节,让能唱小调的人都亮了相。

  现在“西厢调”的24个曲调都已经收集全了。滕海文已经培养了20余名传承人,青城小调著名的剧目《渔舟》、《富贵图》、《卖货》、《写扇》等,都能够唱了。

  富饶的物产,众多的文化人,发达的交通,给青城的文人们提供了非常悠闲的生活。独具青城地方特色的青城小曲,就这样被创作出来并传承下去。“西厢调”小曲在青城以口头流传曲谱,老幼皆能,是当地最早的戏曲表现艺术。青城因之成为兰州市惟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