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经典 > 正文

窦娥形象的魅力

来源:中国文学网 作者:肖旭      2016-07-07

  《窦娥冤》是元代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是元杂剧最著名的悲剧作品。王国维在《宋无戏曲考》中称赞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这绝不是什么过誉之词。

  《窦娥冤》的高度艺术成就,就在于剧作家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善良而具有反抗精神的下层妇女的不朽典型。对窦娥的形象虽众说纷纭,但是,都能找到共同的东西,那就大凡对其有过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研究的有学之士都是建立在对窦娥形象高度赞扬的基础之上,通过与古今文学作品中其它女性形象的比较,得出了窦娥的高尚情操和可贵品质。窦娥形象只魅力及其社会意义昭然若揭。

  窦娥出身于一个贫穷潦倒的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母,七岁被落魄的父亲窦秀才当作高利贷的抵偿品,送给蔡婆家作童养媳。十七岁那年,她与蔡婆的儿子成了亲,但婚后不到两年,她成了年轻的寡妇。婆媳两代寡妇支撑一个家庭,由此招来种种横逆和不幸。赛卢医为了赖债,将蔡婆骗到荒郊野外,企图用绳子将她勒死。这时幸亏有人相救才幸免于难。可是救她的张驴儿父子原是一对流氓泼皮,他们趁机闯入她们的家庭;企图霸占婆媳二人为妻,受到窦娥的断然拒绝。为了实现霸占窦娥的目的,张驴儿买来了毒药,本想药死蔡婆,结果弄巧成拙,反而把自己的老子送上西天。于是他反手为云,覆手为雨,要挟不成,就反诬窦娥药死他老子,告到官府,使窦娥受到严刑拷打。最后窦娥为救婆婆而屈招,被判处斩刑。好人惨遭杀害,坏人逍遥法外,这是“官吏们无心正法”的结果。剧作家通过对窦娥悲惨遭遇的描写,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随着剧情的发展,剧作家层层深入地揭开了窦娥的内心世界,揭示了窦娥的性格特征和优秀品质。

  窦娥的童年并不幸福,守寡后的心境更加悲凉,不管是“黄昏白昼”,“夜来梦里”,都是紧皱眉头,心绪悠悠。她相信命运和鬼神,怀疑自己“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于是要“今世早将来世修”。她说:“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孝服守:我言词须应口。”这时的窦娥显然有佛教轮回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沉重的精神枷锁,她安于命运,但她从自己守寡的苦楚中同情婆婆的“把空房守”,在“端的个有谁问?有谁偢”的情况下表示要同婆婆相依为命,好生“侍养”,这已经透示出窦娥具有一颗温驯善良的美好心灵。

  随着情节的发展,她的善良品质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辉:一是当窦娥被张驴儿诬告后,在公堂受尽严刑拷打而不屈服,但当昏官桃杌奈何她不得而决计拷打蔡婆时,她却一改旧态:“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为救婆婆免受苦刑而屈招,这里不仅可看出窦娥的善良,更表现了那种舍已为人,自我牺牲的高尚品德。窦娥选择了为婆婆而死,承认是自己下毒害死的张老儿。这一点,凸显了窦娥坚守节操的意志和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勇气。我们也可以看出,待蔡婆婆受罪,她也是被逼无奈,走投无路。二是在第三折中,写窦娥被刽子手押送赴刑场处斩,一路上她咒天骂地,诉说冤屈。忽然,她向刨子手提出了不要往前街里去,而要绕后街走的要求。她说:“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是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呵,枉将她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在自己就要含冤餐刀之际,竟还能考虑到怕自己披枷带锁的形象给婆婆带来精神刺激,这是多么善良而体贴入微的情感。

  关汉卿在窦娥的身上集中了很多美好的品质,窦娥和婆婆在困境中相依为命,她同情婆婆,孝顺婆婆。只是为了使婆婆免于严刑拷打,她才屈打成招;在她被押赴刑场时为了怕婆婆看见她难受,她央求刽子手绕道后街走;在她将要死的时候,她关心的仍然是别人,这种舍己为人的品格是非常感人的。窦娥经常怀念丈夫,她对爱情是坚贞的。

  在窦娥的性格中,除了善良的一面外,还有刚强的一面,反抗的一面,而且,随着封建统治者和社会恶势力迫害的加剧,窦娥的反抗性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成为支配地位的性格特征。

  请注意,关汉卿没有把窦娥写成一个可怜虫,窦娥是战斗着的不幸者,顽强的反抗性是她性格的本质方面。关汉卿按照生活的逻辑,写出窦娥的反抗性格,是在一连串厄运里磨练出来的,因而显得真实可信。时代、阶级的矛盾,构成了动态的生活流程和感情流程,在这生活流程和感情流程中,窦娥的反抗得到了急剧的发展。关于窦娥的反抗性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起点比较低,她原来是那么善良、克守礼教、逆来顺受的弱女子。黑暗势力的强大和接连不断地迫害,使她的反抗性格得到逐步而又较快的发展,最终达到了较高的程度,这是窦娥反抗性格的一个显著特点。窦娥忍受着命运给她带来的不幸,她原想奉养婆婆一生,张驴儿父子的闯入,剥夺了她这一点可怜的权利、愿望,她被迫起来反抗,在这个弱女子的性格中迸发了反抗的活性。  窦娥的反抗精神,首先表现在她对张驴儿逼婚的不屈服上。当张驴儿父子借口救括蔡婆一命,乘机要挟,企图占有这两个寡妇,强行搬进蔡家时,窦娥与蔡婆的贪生怕死,软弱退让,逆来顺受的表现截然不同,她不理睬进门的张驴儿父子,对他们的胡言乱语和入拜动作,她用“兀那斯,靠后!”来回答。当张驴儿嘻皮笑脸地扯她拜堂时,她敢于使劲地把他推跌在地。尤其是当张驴儿弄巧成拙地自己药死老子,把罪名强加在窦娥头上,提出了“官休”还是“私休”进行要挟的时候,蔡婆屈服了,窦娥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又不曾药死你老子,情愿和你见官去来!”表现了无所畏惧的凛然正气。她对蔡婆是孝顺的,但在这个问题上,她对婆婆的糊涂思想和软弱表现是不满的,进行了劝告和嘲讽,甚至干脆说:“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断然加以拒绝。无论是对张驴儿的斗争,还是对蔡婆的嘲讽,都说明她虽然是一个恪守封建的贞教观念的年轻寡妇,却是一个有主见、有个性、是非分明,爱憎强烈,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女性。

  其次,当张驴儿以谋害人命的罪名强加在窦娥头上,告到官府时,窦娥的反抗精神主要表现在她不屈服于昏官桃杌的严刑拷打上。原来窦娥认为“父母官”是“明如镜,清如水”的、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明辨是非。她万没有想到,审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桃杌原是个把“但来告状的”看作自己“衣食父母”的昏官、赃官,他奉行的“官箴”是“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全不问是非曲直,一味地严刑逼供。窦娥据实申诉,桃杌根本不听,反用大棍子“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把窦娥打得“肉都飞,血淋漓”,惨不忍睹。但她依然回答“委的不是小妇人下毒药来,”坚决不招供,表现了“威武不能屈”的坚定意志。这一顿“大棍子”也打破了她官府会主持公道的幻想,她真正懂得了“复盆下不照太阳辉”,认清了官衙的暗无天日。

  第三折集中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是曲嘹亮的战歌。开始一曲【滚绣球】唱出了窦娥对天地的怀疑和诅咒,达到了相当思想高度。这种对天地鬼神的怀疑、诅咒,也就是对社会秩序思考以后的怀疑、诅咒。窦娥从社会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不平现实中,怀疑天地鬼神的公正。她诅咒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怕硬欺软”;她指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惊天动地的呼唤,正是对封建社会的强烈抗议和愤怒的声讨。这是窦娥思想性格起显著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也是她思想认识达到相当高度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天地是被认为至高无上的,是不可怀疑的。可是在这时,窦娥的眼里天地鬼神再不是不可侵犯的,她怀疑并且否定了天地鬼神的公正性和神圣性,进行指责、怒骂,这是何等的气概和认识。这是窦娥反抗性格的飞跃,对天地鬼神的怀疑和否定。这支曲子逼真地显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和清醒认识的精神状态,写出了在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的心声,使窦娥的反抗精神有高度的典型意义。清醒的认识,必然会引起顽强的反抗。关汉卿没让窦娥的反抗精神停留在痛斥天地鬼神的境界,而是进一步把它提高到感天动地的高度,成为支配天地的力量。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是战歌最嘹亮的部分。关汉卿一字一泪地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愤和反抗精神所产生的感天动地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这种超自然的幻想和非现实的愿誓,使窦娥的悲愤心情和反抗精神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感天动地的境界,使窦娥的反抗精神和剧本气氛达到了顶点。

  在第四折里,窦娥已是死后三年了,然而,她那复仇伸冤的意志却丝毫没有磨灭。由于鬼魂的申诉,清官的断案,窦娥的冤屈终于得到了昭雪。剧作家用浪漫主义手法充分表现窦娥那种至死不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复仇精神。

  窦娥是我国文学画廓里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形象。透过窦娥这个艺术典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元代社会的投影,更可以了解到剧作家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美学理想。

  首先,窦娥这个形象的创造,虽然受到了《汉书·于定国传》中所记载的“东海孝妇”故事的启发,但其主要内容却是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据史书记载,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被查获的贪官污吏有18473人,赃钞45865锭,冤狱5176件。元代吏治的黑暗,由此可见一斑。剧作家正是通过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概括了当时社会强梁横行,良善受欺,官府黑暗,人民涂炭的黑暗现实,表现剧作家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憎恨。

  其次,剧作家通过窦娥这个艺术形象的塑造,还歌颂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和社会恶势力的反抗精神,更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鬼魂上诉,清官断案,终于平反冤狱的描写,曲折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伸张正义昭雪冤案,好人得到好报、坏人得到惩处的良好愿望。

  再次,关汉卿在元杂剧的创造中无疑是做出贡献的,但同时又是元杂剧这种较前大为发展了的综合艺术形式成就了他们。他们凭藉着勾栏瓦舍的剧场演出,凭藉着《青楼集》里记载的和没有记载的那许许多多的演员的精彩表演,才创造出堪称“一代之文学”的那许多剧本。他的剧本是为演出而写作的。如果没有综合性的舞台演出,他们就不可能创作这些剧本,他们最多只能以散曲载入文学史。

  我们说关汉卿的可贵之处,是没有把这一悲剧人物写成一个可怜虫,而是在窦娥这一人物形象身上集中了中国人民的美好品质。从这被人同情又被尊敬的人的毁灭上,激发起了人们的愤怒,窦娥是很能搅动人们心灵的悲剧形象。“悲剧是把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窦娥的被冤杀使我们具体感受到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窦娥的反抗又表现了封建社会中广大人民的反抗,这就是窦娥这一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深刻的主题和深广的社会内容。

  由于窦娥这一形象是元代黑暗社会的生动概括,使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又因为在这一形象中倾注着剧作家的理想和激情,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它在读者、观众心目中唤起的不是悲哀和消沉,而是斗争的勇气和信心,这正是这一形象永远充满魅力的真正原因。

【责任编辑:自由人】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