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邪教辨析 > 正文

发挥民族宗教作用挤压邪教生存空间

来源:北疆风韵 作者:刘亦烛      2018-04-03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实体产生敬畏及崇拜,并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歪理邪说等手段盅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从宗教的角度,揭露和认识邪教丑恶面目,对唤醒群众提防以"宗教"形式出现的各种邪教危害,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宗教的不可消亡性和现实需求性

  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人类对客观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按理说,宗教应当逐步减少和消亡,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科学如日中天的今天,宗教仍然十分盛行,甚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尤其是许多自然科学的大科学家中,仍有虔诚的宗教信徒。据统计,到2017年,世界总人口数约为75亿,其中各类宗教信徒约有62亿,占总人口数的82.6%。宗教作为一种唯心主义的“愚昧的学说”,为什么能够与科学和平共处呢?为什么还能与现代社会“与时俱进”呢?

  其实,宗教远非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迷信”“愚昧”意义上的宗教。宗教是一种精神家园,是一种善意的“欺骗”。由于它用一种人类内心最能接受的方式解释未知,且具有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功能,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源远流长。精神的东西不能通过技术来得以解决,因此,即使社会再发展,宗教是不会消亡的。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工业化革命和现代化的发展,宗教也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使得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根深蒂固。

  首先,是宗教的世俗化。近现代之后,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宗教受到了各方面的冲击。为了适应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延续宗教的存在,各种传统宗教纷纷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扬弃一些传统形式和观点开始关心人的世俗需要,重视人的世俗利益。中国近代佛教改革家太虚大师明确倡导,人生佛教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生,推行把佛学和人生,学佛与做人统一起来的“人生佛教”。认为“宗教提醒人类,生命取向要高”、“宗教不离修行,生命体验要深”、“宗教鼓励我们生活在世间时,生命能量要强”,十分典型地突出了近现代以来宗教的世俗性特点。

  其次,是宗教的道德化。近现代之后,宗教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注重对宗教教义的论证,转变为对现实中道德问题的推崇。宗教研究和关心的不再只是人与神的关系,而关注于社会之中人与人的关系,即现实的道德问题。与此同时,伦理学研究重点受到神学研究的重视,如美国出现了以神学家为领导,有科学家、医生、律师参加的“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诺贝尔物理奖获者海森堡认为:“宗教是伦理学的基础,而伦理学则是生活的先决条件”。我国的基督教近一个历史时期以来,也把道德作为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基督教有关组织出版的《讲道集》,共刊出35篇讲章,其中涉及道德内容的就有11篇,在家庭、婚姻、职业以及社会公德等方面,都有明确的道德要求和宣扬。而我国的佛、道、儒等宗教,对道德的重视、弘扬、阐释就尤为突出,历来如此。

  再次,宗教的心理学。随着科学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物质生活不能代替人的精神生活,对人的精神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科学知识和物质是无法提供一切所需条件的,人们必须经历生老病死、苦难、灾难等精神、心理上的痛苦,物质怎样是无济于事的。爱因斯坦说过:“科学和宗教的冲突产生于严重的误解。即使宗教和科学是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互相促动,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进而他认为,对于人来说,“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瞎子”。事实也证明了这一问题,大科学家和具有很高科学知识能力的人,在某些科学领域是专家,但对人生中的困惑和心理精神上的困苦,他们很可能是极端贫乏的,在对人生的意义、价值、困苦、灾难等精神世界方面的困惑疑问,他们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一样。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人对大科学家有宗教信仰不理解,对高文凭高学历者参与邪教感到惊奇,实则正是人的精神心理世界的共同问题,使这些具有高科技知识的人和普通百姓汇同到了宗教这面大旗之下。正如我国当代有关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承认,关注人自身的生存和未来命运是人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那么,我们就得承认,宗教之所以产生,并且直到今天仍然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是有其人性上和精神上的基础和根据的”。

  第四,宗教适应人们内心平静的心理需求。从20世纪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垄断性,社会物质欲求和精神追求相分裂,整个社会及文明向物质欲求倾斜,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激烈,特别是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化,人们普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工作、生活频率加快,压力加大,人与人的关系疏远,人类普遍陷于精神的困惑和信仰危机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极为渴望得到内心平静和心灵交流,许多人感到巨大的压力和不适应,而找不到化解内心矛盾与痛苦的良方,尤其是一些社会制度发生更变交替的国家,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还有诸如生态失衡,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等世界性问题,都使人类感觉到生存的最大危机。

  二、充分发挥宗教功能,从根本上消除邪教存在的条件

  邪教为什么总是要以宗教的名义来发展信徒呢?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社会上确实存在宗教信仰的需求,而宗教(正教)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宗教到底有些什么功能呢?

  从某些的角度来看,首先,宗教能够满足人们的信仰需求,这是由宗教的本质所决定的。其次,宗教有利于人们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因而有了激烈的竞争,也就必然会有失败。面对残酷的竞争,特别是失败的时候,人是需要调节的。宗教的根本追求是超越现世的,在宗教看来,人和现实世界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不可能是尽善尽美。比如佛教认为人是“五蕴和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基督教认为人具有“原罪”。在宗教信徒看来,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遭受失败和挫折都是正常的,不会因为困难和失败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更不至于走极端。博爱世人、普渡众生、积善修德等分别是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基本教义,信仰宗教的人更多地会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别人和社会,而不是过分地苛责别人和社会,也不会因为别人和社会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而烦躁和苦恼,更不会采取偏激的方式,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伤害。再次,宗教能够充实人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对于人来说,人不仅需要精神生活来滋养,而且会不断地去寻找新的精神生活内容来充实生活。在现实中,每一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精神生活方式,比如基督教的礼拜,佛教的各种法会等等。置身于其中,人们会获得一种特殊的感受和体验。宗教还有各种节日,比如基督教的圣诞节、狂欢节等,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宰牲节等,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人是一种有意识的存在,总是希望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更快乐,可是在现实中,每个人生活中所能达到的美好、幸福和快乐总是相对的。因而人总是不满足的,总是在朝着更高的生活目标前进。也正是因为前面始终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吸引着,人的生活才更有意义。对于宗教信徒来说,他的生活目标和生活价值是超越现世而指向无限的,因而能够始终吸引着他们前进,从而使他们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宗教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首先,宗教具有社会稳定功能。各宗教都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如清规戒律等),从宗教的角度来说,这些行为规范是人与神沟通及人走向神的必要条件;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为正常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稳定和秩序提供了一套重要的行为规范。宗教还可以为社会稳定提供终极的思想基础,即就是把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最终归结为一种神的意志,由于对神的敬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然就会按照神的要求,自觉地遵守,从而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其次,宗教具有社会救济功能。慈悲精神、博爱精神等都是各宗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各个宗教每年都在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社会救济,帮助一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使他们不至于崩溃而给社会带来负担和灾难、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综上可以看出,如果宗教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的时候,人们就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在对待他人和社会时,人们能够保持宽容的心态;人们也能够自觉地遵守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减少冲突和矛盾;人们的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也能够得到极大地丰富和满足;通过社会救济,即使是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能够渡过难关而不至于崩溃,这样人们也就没有创立或加入邪教的必要了,邪教也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

 

【责任编辑:彩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