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殿堂 > 正文

书法、经典与能动的日常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      2018-12-09

  第一次看王振写字,是五年前。酒后,初冬的下午。印象中空气里有冬天的午后阳光。王振写得入神。沉醉中,有某些根于书法又溢出其外的东西。

  渐失其实用功能的当代书法与日常生活的远离,是不得已的解放。由此而来的艺术上的纯粹和自由,更像是一种放逐。离开真实世界的具体关切的滋养,书法之美极易流于人为的做作。能克服这种审美的抽象性的,大概就只有着迷了。一切创作都有某种着迷的品质,当代书法尤甚。相比于古代书家,当代书法需要更强的唤醒日常的能力。一方面,书法早已不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而另一方面,它又不可能完全从具体的功用当中摆脱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书法需要一种双重的“赋活”——彼此朝向对方的能动性的激发。

  王振自幼学书,初习二王,复临颜、柳。自《黄庭经碑》入手,于王珣《伯远帖》、《仲尼梦奠帖》、颜真卿《多宝塔碑》、《祭侄稿》、智永《真草千字文》、怀素《自叙贴》等皆注心力。习成自然,“如有所立卓尔”。

  1991年起,王振开始在舒同同志身边工作。舒同是大书法家,曾被毛泽东誉为“党内一支笔”、“马背书法家”。八年多舒同身边的工作和学习,对王振影响至深。人格的养成、思想的塑造以及书法风格的浸润,潜移默化间,蔚然豹变、焕乎成章。沈鹏先生称其“得舒同先生真传”,岂虚言哉!王振传承舒同体,达其致而忽其象,得其神而略其形。秀拔中有古意,沉着处见今风。王振书法的根脉,既扎向传统,也深入时代。

  背诵经典,是王振的日常工课。我见过他《庄子》课后,默写《齐物论》的硬功夫。在他的工作室,被四壁的庄子环绕。一杯咖啡,半支香烟,片刻谈笑,不免“忘年、忘义”,恍惚间“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了。

  基于自身的成长经验,王振对于经典和书法在教育中的意义有深切的体会。倾十年之力编成的《经典诵读与书写》(36册),已被推广为全国中小学的晨读教材。那些诵读经典的孩子们,总会在某些瞬间为经典的光辉所动吧。而那些被打动的时刻,又会怎样牵引孩子们去成就属于他们的未来呢?

  熔铸古今的人,不是铁匠,而是炉中的火。逡巡于传统与现代边缘,其实于两者都形同陌路。能在传统中见到生命,才能真正激发出自己时代的生机。将经典转化为能动的日常,是王振努力的方向。这能动的日常聚在毫端,便成了粹然古风在当代的苏醒。

  王振喜欢在车上背书。一个人开着车,让经典的声音穿过喧攘的车流。暗夜里,远处灯光的明灭会幻化出“万顷之茫然”吧。在这样的时刻,经典难道不就是那一叶扁舟,那最后的安顿吗?

 

 

 

  原文链接:http://culture.gmw.cn/2018-12/07/content_32129072.htm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