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殿堂 > 正文

马伯庸: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来源:搜狐网 作者:Cinny      2017-11-06

 

  文:Cinny 

  策划:十点读书 

  王小波曾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会有所不同,它存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区别,有趣更倾向于精神层面。

  那么何谓有趣呢?我所理解的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好玩”的事,这样的你就会是一个有趣的人。

  我知道这么一个人,我无法用自己浅薄的认知去评定他是否成功,但他绝对是有趣的。

  他看很多有趣的书,尤其钟爱王小波的作品;他写很多有趣的书,比如最近出版的新书《四海鲸骑》,悬疑、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信手拈来。

  他,就是马伯庸。

 

  第一次从朋友那里听到马伯庸这个名字,我脑海里勾勒的是一个老作家的可亲形象;第一次看《古董局中局》,我更加确定他是一位博览群书、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老学者。

  然而,我的想象只对了一半,他可亲,他知识渊博,但他却是一位年轻有为的80后作家。

  很多作家走上专职写作之路前,都有自己的正职工作。村上春树之前是经营咖啡店的,东野圭吾是一名生产技术工程师,而马伯庸则在施耐德电气上班。他后来在微博上写了一篇小说《龙与地下铁》,用来纪念他曾经的上班族生涯。

  马伯庸一直都把写作当成业余爱好,就像休闲时打篮球、玩游戏一样,是一种放松方式,而不是任务。“我有本职工作,有兴趣才会写东西。”倘若不是兴趣使然,谁能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之余坚持每年平均出版两到三本小说呢?

  渐渐地,他意识到自己即便可以平衡好写作和工作,但若要写出更优秀的作品,时间确实不够用。所以,他决定辞职,全心投入到创作上。

  从最开始在网上发表杂文,到2005年的出道作《风起陇西》得到读者的喜爱,马伯庸也逐渐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认可,作品更是频频拿奖。

  《风雨〈洛神赋〉》获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宛城惊变》《风雨<洛神赋>》《破案:孔雀东南飞》等获2012年朱自清散文奖,他甚至在多家主流媒体上开设历史文化专栏,更享有“文字鬼才”的美誉。

  马伯庸曾说:“写作是个自由发挥的过程,只能说是作家写出内心最想表达的东西,以最舒服的姿势讲出来。而创作的源头一定是作家自己。”

 

  创作的初心是自己,是情绪,也是思想。他一直对送作品去参评国内各类文学奖并无兴趣,因为他认为,评奖的原则应该是基于对方觉得你的作品写得好。所以对他而言,奖项只是副产品,他从不强求。

  他也始终认为好的作品,都是会被人发现的。就像他所创作的《三国机密》以及《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都被确认进行IP改编,将被搬上荧幕,前者已经杀青,后两部作品也已确认演员,正在拍摄当中。

  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叫《超杀人事件》,里面有一节讲述的便是作家为了获奖,始终按照得奖需求来进行创作,彻底抛弃了自己写作的初衷,令人啼笑皆非。

  马伯庸就说了,“作家的简历是看作品而非奖项。如果读者看到这些文学奖奖项来找你的作品读,而后却大失所望,那么这个奖没有意义。”

  好的作品重在本身的质量,而非那些虚名,马伯庸在这一点上比很多作家都看得透彻,也做得更好。

  与此同时,我也觉得人品同书品一样,我们更应该重视自身的价值,而非别人强加在身的毫无意义的过誉,这样的人生才能叫有趣,才算成功吧。

 

  写作是一个亟须自由空间的职业,而具备这项天赋和能力也同样需要拥有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马伯庸也不例外。

  每当问起父母的职业,大家都会十分惊讶,他的父母竟然都是高级工程师。两个工科生培养出一个偏好文科的孩子,长大后还成了高产作家,的确有点意思。

  说起父母的教育,马伯庸说了两个字“散养”。父母从小就没特别管制他,不要求他升学考好学校,也没要求他参加各种培训班,说起来有些自由散漫,却在无形中给了他足够的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从儿时开始,就特别热衷阅读。家里有个大书架,放了各种书籍,马伯庸喜欢爬上去翻,翻到什么看什么,父母从不设限。他乱七八糟地读了很多书,越读越杂,有些看得懂,有些看不懂,甚至连《金瓶梅》都有涉猎。

  如今,他对儿子“马小烦”(外号)也是同样的教育方式,不刻意规定让他去学什么、干什么,而是野生、放养状态。

  家里同样有一面书柜,让儿子在屋里玩,想看啥就看啥,看不懂就自己琢磨。他想慢慢培养儿子广泛的兴趣爱好,等某一天明确了再好好去发展。

 

  由于儿时积累了较为庞大的阅读量,马伯庸的人生多了一笔无形的巨大财富,为他后来写小说、散文、评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马伯庸是一个写历史小说的,但实际上他最早入门时写的是奇幻作品,后来才慢慢转向文史类。

  他的作品风格多变已是人尽皆知的事了,有历史的,比如《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有悬疑的,比如《古董局中局》;还有《龙与地下铁》这类奇幻小说,甚至涉及影视评论等题材。

  今年出版不久的新作《四海鲸骑》,更是把视野放到了航海上,探索大海这个神奇领域。采访的时候,他还表示如今已为人父,每天和小孩相处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之后也会考虑在作品里加入儿童这个元素。

  许多作家的作品都很固化,风格也相对单一,是因为担心自己各个领域都钻研,使得作品的质量有所下滑。

  马伯庸却没有这个顾虑,在他看来,写作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写自己心里想写的,如果刻意去安排的话,反而会影响效果。

  他对待写作的态度,就像是当年父母对他的教育态度一样,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野生”“散漫”。然而,恰好是这样不拘一格、随性洒脱的态度,成就了马伯庸,也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我为什么觉得马伯庸有趣呢?因为他做了自己喜欢的事,因为他写了很多有趣的书,还因为他是一个社交平台的爱好者。

  身边有不少朋友说“微信是生活,微博是树洞”,而更多的真实情况是大家都不再喜欢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心情,无论是曾经的QQ空间,还是如今人人都爱刷的微信、微博。

  但是马伯庸很特别。如果你去翻他的微博,就会发现他真的很爱分享生活、分享心情,微博号活跃得像个高仿号。他在知乎、百度贴吧等一些网站也都有自己的专栏账号,与粉丝之间的交流相当频繁。

  有人曾问他:“对你来说,创作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吗?”

  他回答:“不孤独啊,我觉得创作是一件很热闹的事,……这是一个跟大家交流分享的过程,并不是说一定要一个人特别苦逼、孤独地创作,全世界只有自己跟自己。”

 

  马伯庸很多创作都基于网络平台,他觉得网上连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及时得到大家的反馈。他会在保证自己创作的原则下,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技术性的调整,让作品变得更加适合阅读。

  说他宠粉丝一点也不为过,在微博上和他们积极互动,在创作时采纳读者们建设性的意见,甚至还时不时和他们彼此互黑。

  如果不是他如此有趣、包容,粉丝怎么敢给他送一些奇奇怪怪的礼物呢?比如新鲜的萝卜、菊花,再比如两年份的肥皂。

  接受采访的时候,他就说了,“我没有脑残粉,没有那种从下到上、崇拜或者膜拜的东西。我的粉丝应该都是跟我志趣相投,然后跟我趣味、审美,包括喜欢的东西都差不多。我觉得这是一个交朋友的过程,不是一个吸粉的过程。”

  和粉丝交朋友,多么有意思,作为他的粉丝一定都很幸福的吧。马伯庸说,他希望自己能作为一个朋友被大家记住,像以前的老朋友一样,跟他们聊天分享一些东西,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样子。

  一个人活在世上一定要做有趣的事,看有趣的书,认识有趣的人。

  我想,马伯庸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的80后,在他的作品里注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源源不断的新能量,自己前行的同时,也带着我们感受精彩有趣的人生。

  转载自十点读书。

【责任编辑:霖霖】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