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殿堂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做中国文化传播的铺路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段丹洁      2017-09-07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一生与戏剧结缘。她恢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创办北国剧社,主持创办“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成为全国首个电影学博士点的首位博士生导师。如今,83岁高龄的黄会林,仍活跃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第一线。她的一生像一部高潮迭起的戏剧,幕幕精彩。

  伉俪情深 携手戏剧创作 

  说到如何走上文学艺术之路,黄会林表示,其实是先生绍武的鼓励。“绍武是一位革命烈士遗孤,一生追求用戏剧、影视、文学作品为中国革命英雄谱写赞歌,并要我和他一起进行创作。”

  描写陈毅同志在赣南游击战中坚持斗争的革命电影《梅岭星火》,正是绍武和她的处女作。1972年陈毅同志去世,他们在深切的悲恸中萌生了创作的冲动。为尽可能还原真实历史,他们实地踏访赣南老区,来到信丰、于都、瑞金等革命根据地,采访当地百姓;他们翻山越岭,手和脸划出了累累血痕,只为寻找陈毅当年陷于绝境的山洞。最终《梅岭星火》得到了前辈唐弢、夏衍的肯定,并亲自帮助修改剧作。

  其后,绍武、黄会林夫妇又携手创作了话剧《故都春晓》、电影剧本《彭德怀在西线》、长篇小说《骄子传》《黑洞·炼狱·流火——母亲三部曲》《红军家族前传》等。黄会林表示,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革命历史就是精神文明的沃土,通过影视创作还原历史,让革命精神得到传承,花多少心血,淌多少汗水都是值得的。

  看到中国戏剧的希望 

  “先学做人,后学演戏”,这是黄会林对学生的要求。1986年春天,我国举办首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北国剧社承担了《第十二夜》和《雅典的泰门》的演出任务。时间紧,任务重,黄会林和绍武带着社员们放弃寒假休息,倾力投入,请来业界权威艺术家担任导演,争取到多位专家指导舞美、服装、化妆、道具……凭着这股子认真劲儿,公演获得了巨大成功。黄会林回忆说,那年的冬天特别冷,但那年冬天的我们特别温暖。话剧艺术这朵花儿有过含苞,有过绽放,有过凋零,却从未枯萎。在她看来,校园是中国戏剧复兴的地方,“校园戏剧的存在意义和价值无可替代,它是承载学子青春活力和创造梦想的最佳载体”。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黄会林的座右铭。她致力于中国现代戏剧和影视民族化理论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地努力耕耘。由其主编的《中国影视美学丛书》《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影视受众研究丛书》是当代中国影视研究与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

  黄会林心中还有个更大的梦想——探寻一条中国优秀文化通往世界的路径,推动中国文化“立”起来,“走出去”。纵观世界文化格局,黄会林认为,中国文化应该并且能够和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并列,成为影响世界文化的一极。她组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赴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开展高端文化对话,并举办国际论坛,邀请国际学者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出谋划策。她看准影视这个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组织发起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以外国青年的视角深入观察中国社会,记录中国文化,以此搭建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她创办“会林文化基金”,设立“会林文化奖”,表彰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外人士。此外,她带领团队进行“中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数据调研,为电影学界和业界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在科研方面,她获得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正在进行“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研究”课题研究。

  在黄会林看来,文化艺术创造者如果不能深入中国的土壤,开出的花朵就不会是本土的颜色;倘若不能把握中国的灵魂,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主流。“一息尚存,奋斗不止”,回顾学术生涯,黄会林认为自己要走的路还很远,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责任编辑:霖霖】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