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殿堂 > 正文

赵媛媛: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来源:光明网 作者:于义海      2016-06-01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这耳熟能详的歌词来自安徽黄梅戏《天仙配》。即使是在21世纪的今天,繁华大都市的KTV也常常响起这优美的唱腔,隽永的唱词。

  诗词曲赋是中国文学艺术的四大瑰宝,其中之“曲”指的便是地方戏。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借之娱情怡兴。从京畿重地到偏远边陲,从城镇到乡村,从国内到海外,可以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戏剧。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鄂、皖、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就有这一剧种生动的描述 “多云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上世纪50年代,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张云风等老一辈民族艺术家极大发展了黄梅戏的文学性、艺术性、唱腔和伴奏,使这一地方剧种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代表性作品。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马兰、黄新德为代表的新一代艺术家群体的活跃和一批舞台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使黄梅戏在戏曲艺术整体面临困境的时刻,获得了上升的发展势头;20世纪末,黄梅戏艺术得到了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创造了舞台剧作、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理论著作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态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外国友人誉称黄梅戏为“中国的乡村音乐”。

  黄梅戏--不仅是20世纪安徽艺术的奇葩,她应该成为21世纪安徽乃至世界艺术的瑰宝!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进步,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关注决不会降低,物质的高度发达必将带来人类对艺术等精神领域的更大关注和兴趣,并将迎来自己历史上的再一次辉煌时期。

  为此记者特地来到黄梅戏发祥地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采访了剧团党支部书记、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赵媛媛女士。

 

  记者:你能谈谈自己成功的秘决?

  赵媛媛:黄梅戏作为一个民族艺术门类,从三打七唱,从田间地头到城镇,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已登上了艺术殿堂。我作为一名黄梅戏曲演员,从前辈们身上学习到了对这门艺术的挚爱和坚守。没有他们坚持对艺术发展的执着追求和耕耘,没有他们坚守这份事业而承受的几代人的清贫,就没有今天的黄梅戏。同样,由于受文化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多元文化的进入,以及娱乐理念的更新,戏剧的发展暂时处于一种低谷阶段,我作为一名黄梅戏曲的传承人更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能做到坚守和奋进,才能为黄梅戏这株艺术奇葩代代放出异彩而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也是我热爱黄梅艺术的原因 。

  记者:为什么会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戏曲情有独钟?

  赵媛媛:黄梅戏自发源以来,一直以它的音乐唯美,朗朗上口且又委婉传情而深受观众喜爱。黄梅戏的故乡安庆,历史文化厚重,在这块土地上蕴玉和滋养了黄梅戏的灵秀,龙山凤水,更是深透着浓郁的草根情结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黄梅戏的剧情大多是为根生于民众之中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而创作的,所以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生长在黄梅戏故乡的我,更是耳儒目染、情有独钟。特别是在我十四岁那年就成为了一名黄梅戏曲专业演员,我实现了我的光荣与梦想,一路走来,鲜花满怀,这就是我最亮丽的人生价值。

  记者:您对现在安徽黄梅戏发展的大环境怎么看?

  赵媛媛:黄梅戏的发展应该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更是一浪高一浪。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这些年在黄梅戏的舞台上也显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徽州女人》、《孔雀东飞》、《柳暗花明》、《为奴隶的母亲》、《六尺巷》、《徐锡麟》等等,这些作品也是在以往黄梅戏发展的过程中引领了黄梅戏的发展方向,因此,我认为黄梅戏的发展应该还是有市场的。在二十一世纪,在新的文化的要求下,如何着力打造精品,创作出观众喜欢艺术作品,积极的开拓演出市场,下大力培养黄梅戏的后继人才,着力维护和培养黄梅戏的观众群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其它剧种艺术文化的精华,力求在发展中求真务实,使得黄梅戏发展之路走得健康平稳!

  记者:请您谈谈安庆黄梅戏剧团未来几年在创作方面的发展方向?

  赵媛媛:黄梅戏同其他任何门类一样,要与时俱进,这是不争的事实。黄梅戏己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个人认为在未来的黄梅戏的作品创作中,还是要坚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既坚守剧种特色和地域文化,又不断吸取其他更多更好的艺术元素增添张力和厚重,不断广纳人才,改革创新,扩大影响,以黄梅戏的艺术魅力征服观众。

  记者:黄梅戏会不会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呢?

  赵媛媛:安徽黄梅戏学校就做座落在安庆,它有着五十年的光辉历史,特别是国家对民族文化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一系列的指示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对黄梅戏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我做为黄梅戏的传承人也加入这支培养人材的队伍,努力做到把所学知识和经验无私的传授给学生,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对待事业,并把党和国家的倍至关怀做为永远的前进动力,积极联合社会各界,广泛争取支持,多渠道扩大招生范围,使黄梅戏的人才培养后继有人。

  记者:您看未来的黄梅戏表演形式将是现何种状态?

  赵媛媛:百家争呜,百花齐放。把传统剧目和家喻户晓的精典唱段用新的表演手法进行艺术加工,并对一些历史题材进行挖掘创作。积极利用黄梅戏的传统音乐元素,本着“先进的文化鼓舞人”这一宗旨,多创作一些符合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精品力作,让黄梅戏曲飘香万里。

  记者:您能谈谈自己对黄梅戏的明天有什么憧憬吗?

  赵媛媛:我们赞美黄梅戏!过去半个多世纪,奠定了它的壮丽和辉煌。新的世纪,黄梅戏带给我们的是机遇与挑战。我们将不懈的努力,积极开拓文化市场,走发展的道路,以作品和艺术表现力赢得大家的喜爱。

  采访结束时,赵媛媛愉快地与我合影留念,我们一起走出安庆市黄梅戏剧团的大门口。这样一位1966年出生的艺术家对自己的艺术成果有着青春的热情,甚至不计代价的坚持,还是让人有些感动的。其实在这样的年代,戏曲艺术早就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了。

  赵媛媛她就象一只不知疲倦的小蜜蜂,不断的采花酿蜜;更象天间的一位仙女,始终把黄梅戏艺术播向人间。在此,我衷心祝福她,青春永远美丽,艺术普照人间,事业蒸蒸日上,风采永远迷人。

  赵媛媛艺术简历

  赵媛媛,1966年10出生。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研究生学历。安徽省黄梅戏学校副校长,安徽省人大代表,安庆市政协常委,安徽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安庆市戏曲家协会副主席,安徽黄梅戏基金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第十六届党代会代表,曾荣获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优秀青年、安庆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津贴,政府津贴。2004年度荣获中国二十一界戏剧节“梅花奖”,2004年荣获“安徽省五四青年奖章”,2006年荣获安徽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安徽省“六个一批拔尖人才”称号,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传承人称号。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