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殿堂 > 正文

齐·宝力高:让马头琴声传得更远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16-03-24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它土生土长的环境,我们不应该只坐在教室里学琴,还应该深入到民间艺人生活的地方,体验他们的生活环境,感受他们的琴声所传达的内容。”——齐·宝力高

 

 

 

  齐·宝力高的艺术人生从未离开过马头琴。

 

 

  黄昏,晚霞慢慢染红了草原,牧人们坐在蒙古包前奏起心爱的马头琴,圆润、浑厚的琴声像在诉说草原优美、动人的故事。

  马头琴音色柔和、苍凉深厚,其浓郁的草原韵味如今越来越多的受到民众的喜爱,也越来越广泛的走进校园,走上舞台,走到群众中……

  马头琴,是蒙古族民间特有的拉弦乐器。木制琴身,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因在琴杆的顶上雕着一个精致的马头而得名。马头琴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

 

  齐·宝力高说:“我这一辈子只为了三个字,那就是—马头琴。”


齐·宝力高和英国学生大卫在一起(资料图片)。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头琴又称为潮尔、莫林胡尔、伊克克利、胡琴、马尾胡琴、弓弦胡琴等,是一种蒙古族常用的弓弦乐器,由于通常在琴首雕有马头造型而得名,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新疆等地的蒙古族中。南宋诗人的文章以及《金史》中均有奚琴的记载。宋朝诗人欧阳修的诗词中写道:“奚琴本出奚人乐、奚虏弹之双泪落”。这种琴的共鸣箱是勺形的,所以蒙古语叫法“奚那根胡尔”(勺琴)。《蒙古秘史》《黄金史》《元史》《清史稿》中都有关于潮尔和胡尔的记载。从古至今,无论名称和形状有何差异,但它们有两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两撮马尾琴弦,每撮琴弦都由数十根马尾组成;琴弓与琴体是分离的。


  齐·宝力高谱写乐曲。


 

  说起马头琴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齐·宝力高。

  齐·宝力高1944年出生于科尔沁草原,大自然的人杰地灵,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让齐·宝力高被远近乡亲们誉为会拉四胡、会唱好来宝的小“ 胡尔齐”。1957年,13岁的齐·宝力高走进了原内蒙古歌舞团,师从著名马头琴演奏家桑都仍(1926—1967),任乐队演奏员,成为建国后国内第一位蒙古族青年马头琴演奏家,并多次在全国、全区的各级各类文艺汇演中获奖。在从事马头琴艺术创作的60余年里,他改革传统马头琴,创下多个第一:创作了马头琴史上第一首齐奏曲目《鄂尔多斯高原》;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蒙汉双语马头琴演奏法;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团;带着钟爱的马头琴走向维也纳金色大厅,让悠扬的琴声穿越民族和地域的局限,传遍世界的角落,齐·宝力高成为马头琴的一代宗师。

巴林右旗大板一中,专门开设马头琴课程,马头琴教室内挂着近50个马头琴。 摄影/白雪摄


  马头琴越来越来越受青年人喜欢。


  乌兰牧骑下基层演出保留曲目马头琴演奏。

  齐·宝力高说:“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土生土长的环境,我们不应该只坐在教室里学琴,还应该深入到民间艺人生活的地方,去体验他们的生活环境,感受他们用琴声所传达的内容。”他幽默地称自己是“社会音乐学院”的学生。几十年来,他为众多马头琴爱好者授课,培养了6000余名来自世界各国爱好马头琴艺术的学生。他这样解释自己推广马头琴的动力:“马头琴是蒙古族现存为数不多的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热爱我的民族,所以要全力弘扬民族文化,让悠扬的马头琴声飘向世界,飘得更远。”(通拉嘎)

【责任编辑:云松】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