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博览 > 正文

从古丝绸之路走来的“华漂”艺人

来源: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作者:      2018-03-08

 

  技表演壁画

  杂技、魔术一直是每年“春晚”的保留节目。殊不知,这些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都是因为古丝绸之路的开辟,由“华漂”艺人传入的……

  丝绸之路开通后“华漂”艺人纷纷来华

  丝绸之路未开通以前,中国本土综艺主要有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飞来飞去器”、起源于黄帝时代的“角觝”、尧时代的“击壤”、舜时代的“执干戚舞”,基本上是舞刀弄棍、投壶弄丸、举石扛鼎、爬杆耍猴一类。尽管早在先秦时,已有西域艺人来到中原,《列子·周穆王》记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硋。千变万化,不可穷极……”周穆王是有记载的最早“走西域”的中国君王,比西汉张骞凿空西域要早一千多年,可以说是古丝绸之路的奠基人之一,“西极之国有化人来”中所说的“化人”,就是来自西域(或西方)的魔术师,汉朝时称之为“幻人”,是最早的“华漂”艺人,当时的“西极之国”艺人已能表演逃遁、搬运、悬浮、变形等在现代看来也颇有难度的大型节目。

  但“华漂”艺人成批来华则是在汉武帝时,唐杜佑《通典·边防九》“大秦”条记载:“前汉武帝时,遣使至安息,安息献犁靬幻人二,皆蹙眉峭鼻,乱发拳鬓,长四尺五寸。”安息国即波斯(今伊朗一带),安息能够给西汉朝廷献来两位表演杂技魔术的“幻人”,前提就是张骞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对这一点,《汉书·张骞传》记载得很清楚:“而大宛诸国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犁靬眩人献于汉,天子大说(悦)。”《史记》上也有类似记载,这个记载也是《通典》说法的原始出处。

  汉武帝时是中国艺术史上外国艺人“华漂”第一波,之后不断有外来艺人到中原发展。据《汉书·成帝纪》:“冬,(成帝)行幸长杨宫,从(纵)胡客大校猎。”“大校猎”就是类似于人兽大战一类的表演。《后汉书·哀牢传》也记载:“永宁元年(公元120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掸国在今中国南方邻国缅甸北部,该国经西南丝绸之路派来的艺人也不是本国人,而是大秦国艺人。

  “华漂”艺人的精湛表演令古人大开眼界

  “华漂”艺人的到来不仅丰富了中国本土综艺节目形态,更大大增强了“百戏”的娱乐性,成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这些外来艺人都有哪些本事?唐颜师古曾就《汉书》中的眩人作注称:“眩与幻同,即今吞刀吐火、殖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皆是也,本从西域来。”另据《后汉书·哀牢传》,掸国献给中原王朝的幻人也都身怀绝技:“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十)”。这些艺人表演的“吞刀”“吐火”“殖瓜”“种树”“屠人”“截马”“支解”“易牛马头”等一大批精彩节目,让汉安帝和群臣都看呆了,《后汉书·陈禅传》记载的原话是:“安帝与群臣共观,大奇之。”

  在嘴中一进一出的“吞刀”与“吐火”最为惊险。吞刀是“进”,把锋利的刀子吞下肚子,内脏、咽喉无损;吐火则是“出”,不停地从嘴里喷出烟雾或火焰来。在河南南阳出土的一块汉墓石刻上,就再现了当年这些高鼻目、头戴尖帽的外来艺人“吐火”表演的场景。

  而“殖瓜”与“种树”则是一直流传至今仍在表演的优秀戏法节目。如殖瓜(种瓜),表演者先是请观众当场看着埋种子,亲眼看到绿芽冒出地面。表演时,演员故弄玄虚,用棍指着说“快长快长”,随即便能长出长长的瓜秧来。下一步要“结瓜”时,演员往往要请观众“愦把”(打赏)。

  自汉朝以后,外来艺人送来的新奇表演节目一直未断。据《魏书·西域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悦般国,“遣使朝献,并送幻人,称能割人喉脉令断,击人头令骨陷,皆血出或数升或盈斗,以草药内其口中,令嚼咽之,须臾血止……”拓跋焘觉得不可思议,怀疑作假,找来死刑犯测试,竟然是真的。

  到隋唐时,由于佛教大兴,又传来不少具有宗教色彩的表演。据唐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西国有五婆罗门,来到京师,善能音乐、祝术、杂戏,截舌、抽肠、走绳、续断。”这里的“截舌”、“抽肠”属于祝术,即魔术;“走绳”“续断”则是杂戏,即杂技。由于这些印度艺人表演的酷刑类节目过于血腥,唐高宗李治“恶其惊俗”。《旧唐书·音乐志》记载,李治下令边关不给这些艺人发“签证”,“敕西域关令不令入中国。”

  一直到明清时,中国舞台上都有外来艺人的身影或外来节目演出。明王圻《三才图会》称:“百戏起于秦汉,有弄瓯、吞剑、走火、缘竿、秋千等类,不可枚举。今宫中之戏亦如之,大率其术皆西域来耳。”值得注意的是,在唐宋以后,这些外来表演和植入外来艺术元素的节目也走入了民间,涌现出了大批民间“杂耍”艺人,民众俗称为“耍把戏”,影响至今。

  (据《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