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博览 > 正文

14个世纪前的金龙项饰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作者:李蒙      2018-02-27

     与金龙项饰一同出土的其他两件金饰,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与金龙项饰一同出土的其他两件金饰,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金龙项饰(国家一级文物)

  内蒙古博物院镇馆之宝系列(一)

  无论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黄金都是人们喜爱的贵金属。能工巧匠们竭尽所能,将黄金变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佩戴在身上,以彰显贵族气质。在内蒙古博物院的藏品中,有一件在地下埋藏了近14个世纪的金龙项饰,与这条项链同时出土的还有2件牛头鹿角金饰件,2件马头鹿角金饰件,总重量531克。

  开栏语

  随着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的大热,大众对历史文物和中华文化的喜爱程度进一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文物的深层内涵,想要对文物背后的故事一探究竟。为了传扬文化与知识,《呼和浩特晚报》带您走进内蒙古博物院,了解那些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经典藏品,探寻文物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一幕幕扣人心弦的考古挖掘场景。

  神秘疑点让人深思

  据了解,这几件金饰1981年10月出土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河子乡前河村的一处窖藏。窖藏内共有5件制作精美的金饰件。金龙项饰便是其中一件,金龙项饰为北朝时期文物,龙身用金丝精心编缀成绞索式管状空腔,外观似鳞片相叠,盘曲自如。龙身两端都有龙头,形象通长128厘米,重212克。龙头用金片卷成长4.8厘米,直径1厘米的圆管状,形制瘦长,五官、两腮、下颌的纹饰点缀均匀,个别间饰有料石,细巧精致。在1米多长的金龙身上有7个附加装饰;2个盾、2个戟、1个钺、2个梳。它们上面均有金线圆圈纹和鱼子纹,个别圆圈内还残存有蓝、绿色料石。

  据内蒙古博物院负责研究该文物的丁勇研究员介绍:古代窖藏中出土的青铜器、瓷器比较多,都是当时人们为了保护财产,在地下挖掘窖穴后将物品藏于其中,再在表面覆盖铁锅等较为坚硬的东西保护后,掩埋封藏。等到一段时间后挖出。因此,不少文物都是在地下窖藏中发现的。在一些古遗址的挖掘工作中,会找到一些住户自己制作的窖藏,以及窖藏中收藏的文物。但金龙项饰被发掘的窖藏则比较特殊,并不在古城范围内,周围除了这五件金器外,再无其他,且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而是直接用土掩埋。这就比较有特殊性和偶然性,考虑是主人在慌乱中,临时找地点埋藏。因此该文物被发现的过程也极具有偶然性。

  先不说文物出土的如何偶然,光是文物的造型就值得人们思考。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饰品,为何会有汉族人崇拜的龙图腾作为花样,而金龙项饰身上附加的盾、戟、钺、梳又什么特殊的代表含义?如此数目且贵重的黄金饰品为何会被匆匆掩埋,它的主人是谁又是什么身份?种种疑点,让人深思。

  一锹挖出黄金

  既然该窖藏文物是被主人在慌乱中随机埋入地下的,那么它们又是如何被发现呢?时光重回1981年10月的达茂联合旗西河子地区,当时,这里的村民们都在忙着秋收,大家都在田间地头忙前忙后。一天,何吉林与儿子何凤生在自家小院西墙外挖土堆墙,准备将土堆墙挖倒后,开辟一片新的平地。但是何凤生第一锹刚刚入土,就感觉了地下有异物,于是他使劲的深挖,翻开那些挖松的土一看,发现里面有一捆金灿灿的东西。他一面翻腾着,一面呼喊着爹娘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东西。一家人解开被捆在一起的黄金一看,发现一条单身双头龙项链,捆绑着四件类牛似马、头上长着角和枝枝叶叶的东西。看上去既像是首饰又像是凤冠。龙的身上还有附件,件件都是金光灿烂。一家人当时就想,难道真的挖出金子来了?不过看着这些来路不明的东西。何吉林心里开始犯了嘀咕,越来越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但时间一长,何家挖出宝贝的事早就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跑来看热闹,想知道何家挖出的宝贝到底是真金子,还是铜块子。

  大家都在议论何吉林家的宝贝,何吉林也觉得这样不妥,不如找专家来一看究竟,心里也踏实,于是何吉林找到了前河子村生产大队的领导共同找到地质队。地质队领导找了几个科技人员一起来看,但谁也不敢妄下结论。于是何吉林就将这些东西交给了大队,大队又将东西交给了公社,公社又报送旗里。到了旗里找到银行里懂金子的人一看,发现这些东西确实是金子,于是就将它们存放在了银行的保险箱里。随后,此事报告到当时的所属地乌兰察布盟行署和盟文化局,请求转有关部门考察研究。于是,乌兰察布文物站的站长刘瑞带着武踊第二天就到达了考察地点。

  被护送呼市研究

  达茂联合旗是一个历史古迹、人文景观非常丰富的地方,远古岩画、秦汉长城,元代敖伦苏木遗址,清朝建起的百灵庙等都驰名中外。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上的人为破坏事件,使许多历史古迹、人文景观遭到破坏,令人心痛。这回,一铁锹就挖出了一大捆古金饰,真是激动人心,许多人都关注着,大家期待这次前往挖掘地考察,可以有更多发现。刘瑞一行人又在发现金龙项饰的地方再次进行挖掘,但遗憾的是未能发现其他文物。随后,他们又在村子的周边进行调查,也没有发现其他相关文物和遗迹。

  于是,刘瑞和保管该文物的银行行长商议后,决定护送它们到呼和浩特市,以便进一步研究。但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保险柜等安全手段,只能靠二人用手提袋提着带去。坐的又是火车,一路上两人轮流看管,但依旧心惊胆战,一路无语,生怕泄露丝毫信息被人听到,让文物有个闪失。就这样心惊胆战了一路,文物最终被送到了呼和浩特市进行研究。而那些让人深思的问题,也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一有了答案。

  疑团一一被解开

  内蒙古博物院丁勇处长表示,这件造型奇异,制作精巧的金龙项饰与其他4件我们称之为“步摇冠”的鹿角金饰件同时出土,且均以草原传统动物纹装饰为主,基本上可以断定这是一批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物遗存。

  自东胡、匈奴、至鲜卑、突厥,乃至后来的契丹、蒙古等诸中国北方古代游牧民族,都酷爱黄金,在这些民族的贵族墓葬和遗存中,总能见到以黄金为原料制作的各种金饰品和金制品。伴随金龙项饰一起出土的鹿角金饰步摇冠是在晋代以后的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鲜卑诸部之中。另外,步摇冠上牛头鹿角和马头鹿角的形象,可以看做是草原动物纹饰的一种,在鲜卑动物纹牌饰中,一些动物被加以神化,如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出土的鲜卑飞马纹铜鎏金饰牌,马增双翅;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小坝子滩出土的兽纹金饰牌,四异兽奔驰,这些都与史书中记载拓跋鲜卑南迁中有“其形似马,其声类牛”的神兽有关。此次出土的这4件鹿角步摇冠饰,也与鲜卑族的神兽有关,所以,据此可以推断这批文物是北朝时期古代鲜卑族的遗物。

  汉族龙图腾的秘密

  龙是中原华夏民族所崇拜的神秘图腾,在中国历史上经常被神话。金龙项饰中不仅整条项链就是一条“龙”,而且还有两个龙头。两个龙头的五官、两腮、下颌的纹饰点缀均匀,小巧精致。龙的双角、双目、鼻孔、耳朵对称分布在中脊线两侧。龙角是在一根直的金丝上绕密圈,镶嵌焊接在龙头上。龙角的前方两侧是龙眼,用狭薄条金片圈成桃形,尖部即作为眼角上翘,眼外加一周鱼子纹。眼两侧有金线盘曲的龙须。

  这样惟妙惟肖,细致入微的刻划,将龙的神行都装饰在这条金项饰中。其实,龙这种神兽并不是中原民族人的专属,过去在匈奴族、鲜卑族的文物中都曾发现过龙纹饰牌。龙是中原封建王朝最高权力的象征,不管是匈奴族还是鲜卑族都是受中原龙文化的影响后才出现龙的图案的,尤其鲜卑族,是在其不断汉化和封建化的过程中出现龙的形象的。

  “斧、盾、戟、钺、梳”的秘密

  金龙项饰上附加“斧、戟、钺、盾、梳”诸形的首饰,就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说的“五兵佩”。《宋书·五行志》记载:晋惠帝元康中,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玳瑁之属为斧、钺、戈、戟以当笄,根据这件金龙项饰上的各种坠饰推测出的年代,也正和文献所记五兵佩的流行时期大致相符。

  用金丝编结成金龙项饰,并在两端均装饰龙头的做法,在我国古代并不多见,但常见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和古希腊用金丝编结成链。而将链身用金丝编结,两端又装上兽头的实例,在黑海沿岸斯基泰人的遗物中可以见到,只是两端装的不是龙头,而是马头。这或许表明,通过北方草原丝绸之路,使得此类工艺匠师传入我国,并融合了中原的龙文化,从而制作出来这件中西合璧的金龙项饰。

  金龙项饰及4件鹿角金步摇冠饰的埋藏地点,属于阴山北麓的草原地带,这里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牧场,也正是北魏时期鲜卑防御北方柔然族的北边前沿,当时这里战事频繁,所以猜测这似乎与鲜卑贵族战事失利有关,如公元523年开始的北魏六镇起义,北魏六镇尽为起义军所破,鲜卑贵族们纷纷仓皇出逃。在此情形下,这批金器被匆匆埋入地下,历经14个世纪以后才重见天日。如今,金龙项饰等这批珍贵文物收藏、展示于内蒙古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成为证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灿烂文化和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经典文物。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