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博览 > 正文

7位老牧民 70年的故事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吴海龙 毕力格图 巴依斯古楞      2017-07-20

 

  7位老人合影。(图片均由记者 毕力格图 摄)

 

  哈乐穆吉大家庭。

  老人们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深深的皱纹,那沟壑中流淌过的是岁月的长河,黝黑的皮肤映衬着夕阳的余晖……他们曾经见证了多少光辉岁月,经历了几多似水年华。长年累月的艰苦劳动、风吹雨淋的牧区环境使他们步入老年时,腿脚失去了灵动,布满老茧的手掌也丢掉了水润,再也看不出花季年华骑马驰骋的潇洒。但,他们却是自治区成立70年的见证者,也是时代变迁的亲历者。见到这些可敬可爱的老人们,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7位老人见到记者时有些木讷,甚至看到我们手中的“长枪短炮”,还略显紧张。这7位的一生并没有跌宕起伏,他们只不过是阿巴嘎草原上再平凡不过的老人们。不过,他们70年来的故事、亲身经历的70载变迁,足以写出一部厚厚的剧本。这7位可敬的老人分别叫做官布扎布、其木德、那木海敖日布、马日兰、阿尤西、策布勒玛、那顺巴图。

  走向新生活

  70年沧桑巨变到底为牧民带来了什么?7位老人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对于一生命运的大变迁,他们有着一致的观念。步入老年时,他们7位从牧区来到了城镇,在“哈乐穆吉”做了朝夕相处的好邻居。

 

 

  官布扎布

  官布扎布:阿巴嘎旗原伊和高勒苏木巴音乌拉嘎查人,今年70岁,育有四儿一女。

  官布扎布老人与自治区同龄,因此他的人生可称之为自治区70巨变的缩影。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官布扎布老人家里只有1头牛和2匹马,生活的清贫无需多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小热爱学习的他找准一切机会,认了字,成了文化人。但,当时的大环境并没有为他提供深造的机遇。在阿巴嘎旗旗府所在地别力古台镇里的汉贝庙附近留下了年轻时代官布扎布的脚印。到了上世纪80年代,官布扎布成为嘎查的出纳,不久又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员。改革开放以后,勤奋节俭的官布扎布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到了今天,官布扎布老人在牧区的家里,孩子们放养着100多头牛、1000多只羊、150多匹马,是远近闻名的文明小康户。

 

 

  其木德

  其木德:阿巴嘎旗原查干淖尔苏木雅干希勒嘎查老书记,今年66岁,膝下有2个孩子。

  儿时的其木德曾经在查干淖尔小学上过2年书。后因家境贫困,不得不辍学回家照顾年幼的6个弟弟妹妹。但,从小热爱学习的他以凿壁借光的精神自学成才,在14岁时,担任了嘎查的兽医和统计工作。在党的好政策的照耀和牧民群众的关爱下,勤奋上进的其木德成长为敢担当、有能力的基层干部,并于1996年担任了嘎查党支部书记一职,带领牧民在共同致富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他如是总结自己10年的嘎查书记生涯:“我认为,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在我想来,更是社会前进的助推器。社会改变人,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随时随地在改变。但,百善孝为先的理念不能变,做人要时刻想着做好人好事,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尊重你。”这是其木德老人一生遵照的哲学。

  其木德一生酷爱骑马摔跤。他最大的遗憾就是,父亲病重时未能在其身边。其木德老人回忆,他的父亲一辈子没看过电视,没住过医院,没进过城,没做过汽车。

 

 

  那木海敖日布

  那木海敖日布:阿巴嘎旗原白音图嘎苏木瑙木干嘎查人,今年68岁,育有2个女儿。

  那木海敖日布老人的一辈子都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年轻时的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儿就是每天骑着马,在马背上风驰电掣。在大集体时代,他的梦想成真,成为了集体马群的马倌。后在草畜双承包当中,他分得几匹马。再后来他家的马群繁殖到100余匹,那木海敖日布也成为了当地名副其实的牧马人。

  现在年龄大了,居住在“哈乐穆吉”,和邻里们一聊起马,他的话语比谁都多。“如果能回到年轻时代,还是想骑着马儿,在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随心所欲地驰骋。”他说,蒙古马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就是在当代,我们也应该发扬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蒙古马”精神,为共创美好未来而奋斗。

 

 

  马日兰

  马日兰:阿巴嘎旗原白音塔拉苏木乌格穆尔嘎查人,今年68岁,育有3个子女。

  马日兰家里兄弟姊妹共7个,她是老大。从小她就照顾年幼的6个弟弟妹妹。小的时候,她上了3年学。这也成了老人一生最大的憾事。对她而言,不变的是当了一辈子牧民,而时刻在变的是她对时代发展的认识。“牧民的生活真是节节攀高。生产生活什么也不缺,党和国家的政策又这么好,只要不偷懒,谁都能过上好日子。”她还说,如今的时代在飞速发展,能够享受到的医疗、教育环境也在日新月异。

  现在的马日兰老人每天在养老院里与同辈的老人们打扑克、学新歌、话家常。她还透露,正在和年龄相仿的几位老姐妹商量,想亲手缝制一件工艺品,为自治区70华诞献礼。

 

 

  阿尤西

  阿尤西:生于正镶白旗原布日都苏木,1974年举家搬迁到阿巴嘎旗原白音高勒苏木白音青格勒嘎查。

  他是兄弟姊妹9个当中的老三。在19岁时,通过哥哥的介绍,在锡盟牧机学校学了开车。2002年,号召当时的“围封转移”战略,搬迁到奶牛村,养殖10头奶牛。11年后的2013年,老两口搬到别力古台镇,给外孙女陪读。“来到镇里居住后,我还干过街巷绿化工作,累是累点,但收入还行。自从搬到哈乐穆吉才真正体会到了幸福的滋味儿。现在的牧民们在好政策的照耀下,过上了好日子,别的不说,每年的奖补机制就给发不少钱。”说起70年来的巨变,老人仿佛打开了话匣子:如果把70年前和现在作对比,真的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我长到20岁只穿过2件新衣服。一个是在我13岁本命年时,另一次是在我19岁当马倌时。和现在的孩子们相比,那个年代太苦了。

 

 

  策布勒玛

  策布勒玛: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白音乌拉嘎查人,今年68岁。

  在策布勒玛老人的记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特别稀缺,但也没到揭不开锅的程度。她1959年上学,那所学校是嘎查举办的,只有一顶蒙古包的小学。虽然学校规模小,但也让策布勒玛识了字。老人20岁成家,在草畜双承包时,分得66只羊。在她的印象里,牧区最大的变化是从2006年开始的。不过她自己却在2005年到了别力古台镇居住,前后让5个外孙上学读书。

  策布勒玛老人说:“等到老了,才真正享受到了幸福生活,这是时代发展为牧民造的福,没有共产党英明的领导,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

 

 

  那顺巴图

  那顺巴图:阿巴嘎旗吉日嘎郎图苏木新宝力格嘎查人,今年69岁,只有一个独生子。

  年轻时代的那顺巴图老人曾获过盟级和旗级劳模称号。她从10来岁开始,跟着父母干起杂七杂八的活儿。80年代,她家有400多只羊和50多头牛。“托党和国家的福,我们牧民过上了好日子。”那顺巴图老人如是说。那顺巴图的老伴儿朝伦巴特干了30多年嘎查集体的活儿,于去年患病辞世。如今的那顺巴图老人已是四世同堂,在哈乐穆吉牧区养老中心安度着晚年。

  作为一名老党员,她以“时刻为人民服务”为座右铭,也为这句话奋斗了一生。

  [记者手记]

  与幸福相伴

  幸福到底从哪里来?老年人希望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健康的身体、豁达的心态、金钱、儿女孝顺、社会的发展、党的恩惠还是宽敞的居所?来自阿巴嘎旗哈乐穆吉牧区养老中心的7位老人给出了答复。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我们仿佛发现了牧人们对于70年巨变和幸福生活的独到见解。

  牧人的一生与草原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他们世世代代在蔚蓝的天空下,跟随水草的丰美,赶着羊群进行迁徙。他们出生在草原,最后也是在草原上告别草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游牧文明的变迁,牧人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牧人们步入老年时,能够进城居住于哈乐穆吉,不仅仅是生活上有了巨大变化,更是在医疗卫生、文体娱乐、子孙教育、饮食等方方面面都享受到了与城里人一样的服务以及待遇。

  “牧民就是在牧区的人”。这个传统逻辑已经变了。您看,哈乐穆吉的老人们在党和国家的关爱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真正享受到了幸福新生活!

  在哈乐穆吉,我们选择了7位老人,聆听了他们70年来的故事。在我们采访当中,有30多位老人不请自来,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幸福,还唱起了蒙古族长调。他们身着节日盛装,说到动情处,迟迟不愿离去。此时,时针已走到晚上9点半。

  他们是70年巨变的亲身经历者,也是幸福新生活的真正主人。7位老人、30多位老阿爸额吉,甚至哈乐穆吉的200多位各民族老年人以及全区数以万计的老年群体,他们全部都是亲身为自治区70年巨变鞠躬尽瘁的功勋人物,也是享受时代发展恩惠的幸运儿。

  我们的采访在依依不舍中告一段落。如今,距采访已过去1个多月。回想当时的点点滴滴,老人们的音容笑貌仿佛仍在眼前,他们的话语使我们越来越感到幸福新生活的真谛所在!

【责任编辑:天亮】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