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博览 > 正文

古法DIY 指尖上的文脉

来源:凯风网 作者:小茜      2016-10-20

  日月叠壁,山川焕绮。万千青丝穿历在梳齿之间,将生活的文化演绎,将民族的记忆驻留,烙上变迁的印痕,留下美丽的传说。

  常州梳篦的发展史,有工精艺美、栩栩如生,有粗衣粝食、苦难重重,是民间手工艺的代表和缩影。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

  梳篦起源于魏晋,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光绪年间,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七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梳篦,连同6套龙袍、600朵官花送到紫荆城。这就是“宫梳名篦”的来历。

  常州梳篦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先后在国际博览会和国内商品展览会上,获奖章十多枚。

 

 

  梳篦传承人 金松群

  相关诗词:

  《礼记·曲礼上》:“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

  傅咸《栉赋》:“我嘉兹栉,恶乱好理,一发不顺,实以为耻。”

  留青竹刻:竹节清高自有度 毅然无虚怀

  春光融怡,夏景翁郁,秋致疏薄,冬色萧淡,在尺方竹筠上悠悠现来。

  “留青者,留竹之表皮青筠为文,以刻去青筠下露之竹肌为地,文上更加线刻、呈人物花鸟诸家。”

 

  留青竹刻是明末张希黄的匠心独创,在不足2毫米厚的竹筠上“略施刀凿以见自然之趣”,使得整个竹面异彩纷呈、粲然夺目。

  清代为宫中御用珍品。王世襄《竹刻》提到四位留青竹刻大师,三位在常州:白士风、徐素白、范遥青。

 

  留青竹刻大师 范遥青

  相关诗词:

  纪晓岚《咏竹黄箧诗并序》:“凭君熨帖毕,展出分明看。本自汗青材,裁为几上器。”

  立葆恂《旧学庵笔记》:“凡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

  乱针绣:绣娘指生香 云霓巧思抚绣端

  乱针绣虽是刺绣的一片风月、一鳞云霓,然而在这一片一鳞中可见绣品文化全体之精神,“锦绣银香囊,风吹满路香”,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天地之精英、人伦之雅意,于此昭彰显著。

 

  乱针绣大师 孙燕云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由常州女刺绣工艺家杨守玉20世纪30年代创成。其绣法自成一格,以针代笔,“长短参差、横斜交叉、分层搀色”,使绘画和刺绣融为一体,绣出了玲珑剔透的琉璃,织出了巧夺天工的丹青。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

 

  相关诗词:

  李慈铭《白华绛跗阁诗》:“山气花香无着处,今朝来向画中听。”

  刘海粟:“夺苏绣、湘绣之先声,登刺绣艺术之高峰,见者莫不誉为神针。”

  爱上这座城,爱上指尖上的“文脉”。如今,这些“文脉”正静待着人们,将他们欢喜的带走……

【责任编辑:天亮】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