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博览 > 正文

东归:一部民族抗争的英雄史诗

来源:凯风网 作者:穆选选      2016-08-04

  1767年,年轻的新汗王渥巴锡决定开始酝酿重返祖国,带领17万汗国子民踏上艰苦的东归路程。1771年,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7个月行一万多里,战胜了沙俄、哥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最后有66013名土尔扈特人终于胜利返回祖国,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悲壮的民族大迁徙,铸就了一部蒙古东归的血泪抗争史。

一、寻找55个腾格里天,一路向西

  明崇祯元年,即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部落首领和鄂尔勒克不愿参与兄弟部落自相残杀,带领土尔扈特部落一路向西,寻找55个善良而又美好的腾格里天。

 

  西迁:离开故土寻找新生活

  1.追逐水草,定居伏尔加河

 

  四大汗国疆域图

  明朝后期的厄鲁特蒙古族分为四大部落: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随着各个部落人口增多、牲畜增加,内部争夺游牧地的纷争此起彼伏。17世纪30年代,准噶尔部逐渐强大,对其他部落形成严重威慑。公元1628年,原本生活在我国西北森林和草原上(今新疆塔城一带)的土尔扈特部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离开了世代游牧的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从此在伏尔加河流域这片无主之地繁衍生息。

  2.建立土尔扈特汗国

  土尔扈特中兴之主阿玉奇汗(舞台剧照)

  当时的伏尔加河流域地域广袤,水草丰盛。土尔扈特部来到这里以后,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这片茫茫荒原。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这里开始出现牲畜遍野、羊肥马壮的景象。1630年,土尔扈特部挺进伏尔加河草原,占领了伏尔加河中下游,他们便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开拓家园,繁衍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亦即俄国所称的卡尔梅克汗国。土尔扈特汗国在阿玉奇汗的领导下,达到军事、政治和经济力量的顶峰。到了阿玉奇汗时代末期,沙皇政府实行逐步削弱卡尔梅克汗廷权力的政策,包括蚕食汗国领土,强迫改信佛教为东正教,不断要求提供骑兵为俄国对奥斯曼土耳其作战。

  3.内忧外患,维持与祖国的血脉联系

 

  著名的沙俄女皇帝——叶卡捷琳娜二世

  土尔扈特人虽然建立了汗国,但是他们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却并没能维持下去。在以后的140多年里,沙俄不断向土尔扈特人居住的地方扩张势力,土尔扈特人受到了沙俄的控制和压迫。在政治上,沙俄强制改组土尔扈特汗王的下设机构扎尔固,削弱汗王的权力;在经济上,沙俄让大量的哥萨克向东移民扩展,不断压缩土尔扈特人的游牧地面积;在文化上,沙俄政府迫使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土尔扈特人改信东正教,不许他们皈依佛门。另外,沙俄政府对土尔扈特人强制实行人质制度,不断征用土尔扈特部的青壮年上战场,强迫他们当兵打仗,使土尔扈特部的人口急剧减少。尽管沙俄对土尔扈特部的欺凌和政治压迫日渐加深,土尔扈特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但是土尔扈特部的人民决不屈服,他们时刻想念着祖国,勇敢地克服各种困难,始终维持与祖国的血脉联系。

  二、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寻找新生活

 

  西迁与东归路线图

  这天,渥巴锡向全体族人历数沙俄残暴统治的滔天罪行,号召大家:“只有奋起抗俄,返回祖国,才是唯一出路。”顿时,伏尔加河辽阔的草原上响起了气壮山河的呼声:“我们的子孙永远不做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

  1.不堪欺凌压迫,决议东归

  为了保护自己的部族不再受到沙俄侵害,土尔扈特部的领导层逐渐下定决心东归,结束这种流浪岁月,回到祖国的怀抱。在此之前,土尔扈特人做了几年的精心准备,规定所有妇女三年不生小孩,所有羊三年不下崽,这样可以保证在回归祖国的道路上少一些负累。

 

  《东归·印象》大型历史舞台剧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有三个方面的根本原因:首先,土尔扈特部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一员,同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是他们回归祖国的根本动力。其次,沙俄政府的民族压迫,包括政治上的欺凌和宗教上的迫害,是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外部原因。再次,清代前期至乾隆时国势稳定,是土尔扈特部回归的稳定保障。【详细】

  2.两次小型绝密会议

 

  年轻的首领渥巴锡

  公元1767年,当时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的领导下,开了一次小型的绝密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他表明了自己意欲东归的想法,并与其他部族首领交换意见,最终大家一致决定要东归故土。公元1770年秋,此时正是清乾隆三十五年,在伏尔加河下游草原的一个秘密地点,土尔扈特汗王渥巴锡第二次主持召开了绝密会议。会上,他们庄严宣誓,离开沙皇俄国,返回祖国去,并详细制定了东归路线,约定了东归具体时间,安排了东归途中的军事部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待着那个最合适的时机,然后一起踏上回归故土的漫漫征程。

  3.消息泄露,究竟是谁干的

  1771年1月4日,渥巴锡召集全体战士总动员,提出土尔扈特人如果不进行反抗,脱离沙皇俄国,就将沦为奴隶的种族,这次总动员,点燃了土尔扈特人心中奔向光明的火焰。尽管渥巴锡等人力图对俄国人保密,消息还是泄露了。形势的急剧变化,迫使渥巴锡不得不提前行动。第二天凌晨,寒风凛冽,当阳光洒向大雪覆盖着的伏尔加草原时,伏尔加河右岸的三万三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出发了,离开了他们寄居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乡。

 

  出发,向家的方向

  由于消息泄露,致使土尔扈特人在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仓促起事,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究竟谁是告密者?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沙俄帝国早在土尔扈特内部安排了眼线,这边有了决议东归的苗头,他们马上告知了沙皇叶卡捷琳娜。另一种情况就是土尔扈特人中有一部分人在俄军中担任军官,他们中有人并不想离开生活了一百多年的伏尔加河,他们也深知如果东归一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在权衡利弊之后决定组织东归而向沙俄告密。

  4.血战哥萨克,九千勇士牺牲

 

  哥萨克骑兵久负盛名

  在渥巴锡的率领下,成千上万的土尔扈特妇女、儿童和老人,乘上了早已准备好的马车、骆驼和雪橇,每隔15分钟出发一个2万人的队伍,中间是妇女小孩,两边是精兵卫队,离开了他们生活将近一个半世纪的异国他乡。土尔扈特人的队伍,很快穿过了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之间的草原。走在外侧的一支土尔扈特队伍,被哥萨克骑兵追上了,土尔扈特部的后卫部队与沙俄的哥萨克骑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浴血奋战,终因后援缺乏,9000多名土尔扈特人英勇牺牲。

 

  与沙俄军队激战

  当到了土尔阶河的时候,他们又突遇俄军两万多人的严密封锁。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渥巴锡召集各部首领,动员大家团结抗敌,坚持到底。部落的另一位首领策伯克多尔济也慷慨陈词:“如果走回头路,每一步都会碰到亲人和同伴的尸骨。这里是奴隶的国度,而中国才是理想之邦,让我们奋勇前进,向着东方!向着东方!”激昂的陈词,让土尔扈特人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终于以一当十,击退了拦截部队。【详细】

  5.瘟疫疾病,十万人倒在回家路上

 

  艰难的东归路

  土尔扈特人一路上除了残酷的战斗,还不断遭到严寒和瘟疫的袭击。气候恶劣,是东归的土尔扈特部首先必须克服的困难,因为出发时正值寒冬,穿过冰冻的乌拉尔河,就是冰雪覆盖的哈萨克草原,天寒地冻,冰封雪飘,举步维艰。到了春暖冰融的季节,青草尚未长出,大批牛羊、马匹又因饥饿死亡。夏天来临,天气炎热,疾病频发,加上旅途的劳顿,饥饿的煎熬,一些老人和孩子纷纷倒了下去。在这最困难的时刻,渥巴锡召开会议,鼓舞士气,他说:我们宁死也不能回头!土尔扈特人浴血奋战,义无反顾。历时近半年,行程上万里。他们战胜了沙俄、哥萨克和哈萨克等军队不断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根据《满文录副奏折》的记载,离开伏尔加草原的十七万土尔扈特人,经过一路的恶战,加上疾病和饥饿的困扰,“其至伊犁者,仅以半计”,也就是说,约有十万人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三、五月的伊犁河畔,英雄归来

 

  伊犁河畔,英雄归来(剧照)

  在得到清朝边防驻军的及时救援后,土尔扈特部唱着《土尔扈特故乡》歌曲,渡过伊犁河,终于在1771年6月底到达伊犁附近的木哈卡伦一带,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是否接纳,朝廷意见不一

  土尔扈特东归一事,清朝政府事先并不知情,直到公元1771年4月,定边左副将军车布登札布才向朝廷奏报说俄方派人来通报土尔扈特举部东返,清政府才得知这一消息。关于土尔扈特人归来的消息在朝廷中引起了争论。因为人数众多的蒙古骑兵来到伊犁河畔,并且没有事先求助,对于摸不清事实状况的清政府来说,边境安全面临巨大的威胁。

 

  东归情景(油画)

  最后清政府决定:第一,这件事如果俄国政府要出面交涉,要坚决挡回去;第二,土尔扈特人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安置。最终采取了第二种办法。而事实上清政府也防着一手,将土尔扈特分为新、旧两部分开安置在南北疆不同的区域,旧土尔扈特由渥巴锡统领,新土尔扈特由另一首领舍楞统领,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以杜绝边境隐患。

  2.渥巴锡与乾隆帝秘密会面

 

  东归题材的影视作品

  渥巴锡得知清军已严加防备,且己方人畜死亡过半,于是在清军常设卡伦以外徘徊。伊勒图遣使问其来意,渥巴锡与众台吉、喇嘛商议数日后,率所部七万余人归附,并献上其祖先所受明代永乐八年汉文篆书敕封玉印。九月初八的傍晚,渥巴锡等十三人及其随从四十四人,在清朝官员的陪同下,自察哈尔旗来到木兰围场伊绵峪觐见了乾隆,乾隆封他为卓哩克图汗,意为“英勇汗”。乾隆敕书对土尔扈特人的赞扬与欢迎,至此,土尔扈特部的归来受到清朝政府的热情欢迎。

  3.铭文立碑,欢迎同胞回家

 

  乾隆皇帝画像

  这一年,恰好承德普陀宗乘之庙落成,举行盛大的法会。乾隆下令在普陀宗乘之庙竖起两块巨大的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他亲自撰写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用来纪念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两块碑文今天依然保存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普陀宗乘庙内。清政府的封爵、重赏、厚待的安抚政策,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土尔扈特部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乾隆皇帝铭文立碑

  土尔扈特人,举部回归的壮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群众。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贫困中的土尔扈特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为了妥善安置归来的土尔扈特部众,清政府将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牧场,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四、东归壮举,完成人类最后一次大迁徙

  迁徙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是一场灾难,而对游牧民族来说,它更像是宿命。土尔扈特人的两次迁徙,用生命谱写了这个民族最悲壮的历史,同时,也宣告了游牧民族迁徙时代的结束。

  1.东归英雄远名扬

 

  东归壮举光耀史册

  1775年1月,渥巴锡临去世前,给他的部众留下遗言:“安分度日,勤奋耕田,繁育牲畜,勿生事端,致盼致祷。”土尔扈特部东归,不仅是我国民族史上一桩可歌可泣的重大事件,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的奇迹,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土尔扈特人所创造的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东归壮举将永远光耀史册。【详细】

  2.尚未东归者今何在

 

  今天的卡尔梅克人

    就在土尔扈特人准备东归之前,他们本来计划携同左岸的一万余户同胞一道返回故土,不巧当年竟是暖冬,河水迟迟不结冰,左岸的人无法过河,只好临时决定,右岸的三万余户立即行动。同时因为有叛徒告密,东归之举比较仓促,所以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沙俄政府的围困,最终没有一同回归祖国,永远得留在异国他乡。这一部分人按照沙俄的历史记载,称为卡尔梅克人。苏联建国之后,这一部分尚未东归的卡尔梅克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小国家,成为前苏联的一个自治共和国。

  3.世代游牧,守卫祖国边疆

 

  草原新生活

  回归祖国后,土尔扈特部众和新疆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内勤耕牧,外御强敌,为开发和稳定我国西北边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新疆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蒙古族人民,大部分都是土尔扈特部的后代。

 

  博湖万人“沙吾尔登”表演

  如今,土尔扈特部落的后人大多数分布在阿勒泰、巴州、塔城、伊犁等地,其中,巴州境内居住着4万多土尔扈特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是新疆唯一一个蒙古自治县,被誉为江格尔的故乡。这里居住的蒙古人是著名的东归的土尔扈特部后人,在回归故土的200多年间,他们安居乐业,延续着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和传统,这里独特的萨乌尔登舞和托布秀尔弹唱,这里江格尔的英雄传说被代代相传。

  结语

  东归——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个历史名词,却浸透着蒙古土尔扈特部一段鲜为人知的抗争与血泪。时间虽然过去了二百多年,然而,人们没有忘记东归的英雄,他们的事迹成为经久不衰的学术研究课题,东归英雄们的史诗将永远被传唱下去。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责任编辑:天亮】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