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博览 > 正文

穿越·像古人一样过夏天

来源:凯风网 作者:      2016-06-30

  古代中国的夏天并不比今天好过,差不多的高温,却没有今天的高科技,不要以为没有空调的夏天古人只能干熬,我们智慧的先辈可是有很多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发明呢。

  1、 叶轮拨风——古代的“电”风扇

  我猜最早的扇子应该是一片大大的树叶,摇破了就爬到树上再摘一片,慢慢地进化成竹扇、帛扇、写上诗做上画的折扇。这么摇来摇去太费劲,能工巧匠发明出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满堂寒颤”简直令人震惊,只是一定苦了“一人运之”的一人。

  想是这玩意儿太大,为了方便携带,雍正年间皇宫里出现了小型的“机械扇子”。它看起来就像普通的手握羽扇,但只要开动发条,让太监宫女抓着把手,像手摇放映机那样,均匀有力地摇着“电风扇”,扇叶就能旋转起来,产生习习凉风。

  2、冷水循环——古代的空调房

  今天我们常常被警告要警惕“空调病”,要是呆在古人的空调房里可就没有这种烦恼啦。古人的空调房叫“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转动,将徐徐凉气送入屋中;或者是利用机械把水送到屋顶,顺着屋檐流下,形成“人工水帘”,屋里自然凉快。这样不仅解放了“一人运之”的一人,可以反复利用的水更加符合今天节能环保的主题。明代在利用地理优势节能消暑方面更进一步,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此有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3、雪到口边消——古代的冰淇淋潮流

  民以食为天,解决了电风扇、空调房的问题,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冷饮。其实早在大约三千年的商代,华夏子孙就懂得冬季藏冰用于夏季消暑,弄点冰镇米酒什么的。经济繁荣的宋代遇到了极端高温,吃货们充分发挥智慧,在果汁中加冰块制成“冰镇果汁”。蒙古的吃货们也不甘示弱,在果汁、冰雪中加入了自己最爱的乳品,制成了“似赋还咸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学到口边消”的“冰酪”。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尝到了元世祖赏赐的冰酪,赞不绝口,把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后来技术辗转传到了英国,经过改造才有了我们今天吃的“冰淇淋”,下次吃冰淇淋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先感谢一下我们的老祖宗,满足了我们的口腹之欲。

  4、置冰于箱——古代的“电”冰箱

  藏冰避暑这种小技能我们早在商周时期就掌握了好吗?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冰窖都是皇宫贵族的专属,直到明清民间才开始大量藏冰,同时出现了功能类似于现代冰箱的“冰桶”,用导热性很弱的铅和锡做内部材料,大大延长了冰块使用时间。鸦片战争时来中国的英国人是这样描述的:“这些中国冰箱呈四方形,木制,包了铅皮,双重掀盖,中间有一小孔,冰箱内防冰,通常是一块大雪团,人们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温度。他们也把冰箱放到客厅中间,让房间较为凉快。”

  5、一枕五更风——古代的瓷枕

  小时候看《少年包青天》,里面有一幕是有人被瓷枕打破头,好生奇怪,瓷枕又硬又重,枕着怎么会舒服呢?原来瓷枕表面有一层釉,冰冰凉凉的,夏天枕在上面睡觉当然惬意,“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表达的就是古人对瓷枕的爱吧。

  6、皇家大迁徙——避暑山庄的秘密

  矜贵的皇室贵族不满足吃点冷饮吹个人工“电”风扇过夏天,他们逃离紫禁城,跑到避暑山庄去逍遥。说到避暑山庄,最负盛名的就是承德避暑山庄了。承德避暑山庄内地形分为山地、平原两种,山地植被覆盖率高,平原多湖泊,且大部分土地裸露在外面,少钢筋水泥建筑和柏油马路,自然温度比别的地方低3-5℃。

【责任编辑:北极星】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