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奇闻趣事 > 正文

夏日休闲,开启度假模式……

来源:文汇报 作者:      2018-08-07

  炎炎夏日,许多国人开启了夏休模式。那么,外国人是如何度过盛夏呢?俄罗斯人离开大城市,来到乡间别墅,亲近大自然;日本人去欣赏烟花晚会,体验那短暂的美好;欧洲人则会选择聆听夏季音乐会,用艺术来驱散夏日的烦躁。

  不去看一场花火大会,就体会不到日本的盛夏滋味

  在日本,一切短暂而美好的东西都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春赏樱花、秋狩红叶、冬游雪祭……而花火大会则是夏日的代名词,这个夏天,上千场绚丽多彩的花火大会在日本各地举行。

  烟火,与夜间的河岸,穿着浴衣的少年少女,挤满游戏和小吃摊档的屋台,共同谱写着属于夏日的歌曲。花火大会中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也成为人们对这夏日仪式最大的牵挂。

  三大花火会各有各的韵味

  每年夏天,从九州的鹿儿岛到北海道的札幌,日本全境的城市与乡镇的夜空都会被绚烂的烟火点亮,而其中以秋田县的 “大曲全国花火竞技大会”、茨城县的“土浦全国花火竞技大会”、新潟县的“长冈祭大花火大会”最为出名,被称为日本三大花火大会。

  每年8月第四个周六,大曲全国花火竞技大会在秋田县大仙市大曲地区雄物川河川敷运动公园举行,被认为是日本最具权威的花火大会。从日本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烟火师聚集于此,献上自己的力作,堪称烟火界的奥斯卡,综合获胜者将被授予内阁总理大臣奖。大曲花火大会分为自17时开始的白天部分和自19时开始的夜间部分,也是日本唯一有在白天举行部分的花火大会。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每年在现场观赏花火大会的游客超过40万人。1997年秋田新干线开通以来,这一数字更是大幅增加,去年达到了74万人。而大曲地区人口不足4万,大量涌入的游客给当地交通与住宿造成混乱。

  与大曲花火大会相同,土浦花火大会也是一场烟火竞赛大会,每年10月第一个周六在茨城县土浦市樱川畔举行。土浦烟花比赛由快速连续发射烟火、30公分直径烟火弹、独创烟火三个部分组成,综合优胜者也将被授予内阁总理大臣奖。

  而与其他单纯的花火大会不同,长冈花火大会带有几分悲伤色彩。“每年华丽举行的长冈花火大会的起源,被刻在长冈的历史上。73年前的8月1日夜晚,数架大型轰炸机来袭,从22点30分开始进行连续1小时40分的轰炸,长冈市八成土地化为焦土,1486名生命死于火海。”长冈祭大花火大会的主页如此写道。

  1945年8月1日22时30分,正值日本宣布投降前夕,美军轰炸机对长冈市进行了长达1小时40分的轰炸,长冈市瞬间变成人间地狱。战后第二年的8月1日,长冈市为了纪念空袭受难者举办“长冈复兴祭”,这也正是长冈祭大花火大会的前身。长冈复兴祭令市民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并祈祷美好幸福的未来。如今每年8月2日、3日长冈花火大会都会如期进行,大会由前夜祭、白天活动、烟火大会、放水灯活动组成,其中放水灯活动有慰问亡灵之意。

  人情味和烟火气中隐藏的仪式感

  打开日本全国花火大会网站不难发现,传统的日本三大花火大会已经不在全国花火大会人气榜上,目前排名第一的是今年7月29日刚刚举行的东京隅田川花火大会。它不仅是东京市内最有名、规模最大的花火大会,1733年就在隅田川旁举行的花火大会更被认为是日本花火大会的起源。

  1732年,日本遭遇严重的饥荒与瘟疫,江户(东京)地区大批民众死亡。为了告慰亡灵,驱散恶灵,当时的幕府将军德川吉宗在翌年举行了 “两国川花火大会”,在隅田川旁发射了20多发烟火。即便受到疾病与饥饿的煎熬,很多民众依然聚集到川边观看烟花,祈愿苦难早日结束。人们认为花火大会可以祭奠那些在疾病和饥荒中死去的亡灵,花火虽短暂,但还是给生活不易的人们带去了安慰。不久后,夏天在江边共赏烟花渐渐成为一项传统,并在全国蔓延开来。

  日本人对花火大会倾注巨大的热情,不仅是因为烟花之绚烂,花火大会中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或许才是人们对这一夏日仪式最大的牵挂。在热门的花火大会举办地,活动当天,人们一大早就会赶到河边占好位置,铺上凉席,摆上啤酒和西瓜,扇着团扇慢慢等待。漫长的等待从烟花“嘭”地一声绽放那刻起变得有意义。人们不假思索地欢呼赞叹,与身边的人微笑交谈,平时注重距离感的日本人,在此刻变得亲近起来。

  除了天空中的烟火,整整一条街的屋台也是花火大会中最热闹的地方。捞金鱼、水气球、章鱼烧、苹果糖、炒年糕、炸鸡块,人们伴着音乐,穿梭于各个屋台之间。摊主轮番上阵,在路边吆喝,招徕客人,原始却充满活力。正如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在《金色梦乡》中所言:“烟火带来的那种原始的畅快感,洗涤了在场所有人的疲惫与各种无意义的执着,让每个人都回到了最天真无邪的孩提时代。”

  海中烟花是镰仓的烙印

  于1948年诞生的镰仓花火大会有着独属于海边的热闹,被称为当地“三大观光盛事”之一。与其他花火大会不同,得益于天然的地理优势,镰仓花火大会燃放地点在海面上,利用高速船投入2500发“水中花火”,形成扇子的形状,海上的涟漪倒映出烟花的灿烂。

  每年7月,海天一色的美景都能吸引不少旅者慕名前往,给每一位驻足此地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当烟火从海上绽放,夏天也仿佛从这一刻降临。这一场景出现在日本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海街日记》中:四姐妹点亮花火,屏息凝神,光点如流星一般,看着它在短暂的时间里绽放光辉。同样取景于镰仓的日剧 《女主角失格》中,桐谷美玲饰演的女主角松崎羽鸟也曾向山崎贤人饰演的男主角寺坂利太发出邀请: “明天,去看烟花吗?”

  海岸与烟火已经成为这座神奈川小镇的象征,而去年这份绚烂却因为资金问题险些幻灭。镰仓花火大会的承办方一直是镰仓市观光协会。而去年,当地通过决议决定削减用于帮助该协会开展活动的补助金4668万日元。缺了这笔钱,镰仓市观光协会也就失去了举办花火大会必要的经费来源,因此协会于去年4月一度发出 “将中止今年夏天的烟花大会”的通告。通知一经发出,不少当地居民纷纷表示 “不想让烟花大会就此消失”。在众多热心市民的号召下,镰仓市观光协会通过企业和众筹成功募集了超过1000万日元的资金,第68届镰仓花火大会才得以如期举行。花火大会在日本人心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烟花、粉樱、红枫、残雪……日本人似乎偏爱一切短暂而美好的事物,美好无关长度,见证之时便是“一期一会”。被花火照亮的天空下,耳边回荡着惊叹和欢笑,一张张初次相见却带着同一份憧憬的面庞,都将成为这个夏日最美好的回忆。烟花散落,盛夏易逝,而回忆不会离开。

  纷纷去郊外别墅种菜,俄罗斯人的情调很特别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列宁的这句名言至今深刻地印刻在俄罗斯人心中,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冬季寒冷而绵长,著名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曾以各月代表风情入曲,谱写十二首小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六月《船歌》,全曲活泼灵动,预示着一年之中最欢乐季节的到来,从那时起,俄罗斯人开始夏季度假。

  到乡间别墅寻求心灵净化

  到郊外划船是俄罗斯人享受假期的一项好去处,船来桨去,水光粼粼,纵声欢笑,生活的烦恼尽可抛诸脑后。玩累之后,到自家乡野别墅安息,尽可放松身心。

  别墅,俄语中称作“达恰”(Дача)。不过区别于中国人心中的豪华别墅概念,“达恰”是普通人也可以拥有的相对廉价的乡间小木屋。在俄罗斯人心目中,“达恰”不仅仅是郊外的一片土地,还代表着一种生活观念,表达着俄罗斯人对自由和舒适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是他们的第二个家。

  每年5月开始,前往“达恰”便成为人们的生活重心。他们开始对被冷落了一整个冬季的别墅进行修缮,辟出一片自留地作为菜园,然后耕地、播种,整个夏天他们都会奔波于城市与郊区之间,细心料理菜园里的瓜果蔬菜。大人们会领着孩子一起劳作,既享受田园风光,缓解工作压力,又共聚天伦之乐,还是对子女最好的言传身教。他们会告诉孩子,等秋天果实成熟之后,一起运回城市,赠予亲朋好友,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份收获的喜悦。

  这份对自然和土地的热爱源于深远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从词源上来说,“Дача”的词根“Дать”乃赏赐、赠送之意。早在18世纪初,就有彼得大帝赏功臣以郊外庄园的先例,尔后这些庄园成为文人墨客举办沙龙之地,孕育了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代”。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俄国民粹主义的盛行,现在意义上的别墅才开始在大众中普及开来。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别墅迎来了真正的建筑高潮,那个时候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获得一块不超过600平方米的份地,普通百姓在这块土地上建造休养生息之所。

  结合自然条件,“达恰”的房顶一般设计成“人”字形,以减小积雪对屋顶的压力。典型的“达恰”一般两层,下层居住,小阁楼用来储物。建造时不用一钉一锤,而是由成排的原木自下而上搭建,并以榫卯固定。之所以全用原木,是因为俄罗斯人相信,木头可以自由呼吸,木质房屋也因此是“交谈式”的,可以和主人在心灵上达成某种一致。这种原始的依赖源于斯拉夫民族受洗之前的多神教信仰,除了原木建造,家中必备的烤炉被认为是整座“达恰”的核心,是家庭幸福安康的象征,而这一切都有赖“家神”庇护,所以对俄罗斯人而言,夏季的“达恰”度假之旅,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对信仰的追溯。

  从“疗养文化”追忆苏联时光

  如果说“达恰”是俄罗斯人对传统文化的归依,那么“疗养文化”则是对苏联生活的追忆。1920年,列宁颁布了《关于利用克里米亚慰劳劳动人民》的法令。两年之后颁布的劳动法正式将 “强制性休假”写进了法律条文之中。从此往后,苏联公民被赋予了一项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每年须至少在疗养院度过两星期的时光。

  由此一栋栋充满未来感的疗养院应运而生,位于克里米亚的友谊疗养院便是其中佼佼者。这座为纪念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两国友谊而建的疗养院,如同一枚停靠在岸边的硕大飞行物,俯瞰整个黑海。1985年建立之初,还曾引起美国五角大楼和土耳其情报部门的注意,他们一度猜测这座庞然大物是导弹发射基地。

  在苏联形形色色的疗养院中,可以体验风格各异的疗养方式,比如“原油恒温疗养”“紫外线杀菌疗养”“氧气浴”“地下盐浴”等,在塔吉克斯坦的一家深山疗养院中,还可以享受到使用放射性元素氡进行的放射疗法。

  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的疗养院制度,到1990年达到顶峰,那时全苏的疗养院全部开放,最多能同时接纳50万名客人。随着苏联解体,由于缺乏财政支持,全境的疗养院无一例外地走向衰落,但是 “疗养文化”却没有随之消弭。

  如今老一辈的俄罗斯人还是会选择进行疗养,但是目的地却从国内换到了中国。东北诸多城市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夏季休养的好去处。很多上了年纪的俄罗斯人时常腰酸背痛,在苏联时期也多有疗养,但效果不甚明显,如今前往东北接受中医治疗,疗效反倒不错。而年轻人则更愿意去海边沙滩享受日光沐浴,除了索契、克里米亚等国内度假胜地,土耳其、中国的三亚和秦皇岛都是当代俄罗斯人的夏季度假首选。

  “激情与狂喜”的萨尔茨堡音乐节

  远方的阿尔卑斯山白雪皑皑,近处的萨尔茨河静静流淌,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大教堂钟声悠扬。在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这座静穆而安宁的城市里,一场夏季音乐的盛会如约而至。一年一度的萨尔茨堡音乐节今夏于7月20日开场,将要持续六周,直至8月30日闭幕。

  作为奥地利的第四大城市,萨尔茨堡以莫扎特的故乡闻名,是《音乐之声》的拍摄地,有着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魂牵梦萦的家。这里的山河总是庄严而优雅,但历史的人群在此聚散离合、来来往往。他们每一次相聚碰撞出的艺术火花,都能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华。自1920年开办以来,萨尔茨堡音乐节每年夏天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时下最优秀的作曲家、剧作家、指挥家、歌唱家、管弦乐团,在这里献上歌剧、话剧、音乐会三大类别的表演。萨尔茨堡音乐节像是一部时光机,在近百年的岁月中穿梭,带领人们领略现代与古典之间欧洲音乐的历史与美。

  据萨尔茨堡音乐节官方网站报道,音乐节每年夏天会迎来25万余名观众,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舞台。从2018年音乐节的日程表上可以看到,在萨尔茨堡大教堂前的广场上,每周都有两三场歌剧《每一个人》公开上演。另外,莫扎特的歌剧《魔笛》、理查德·斯特劳斯谱写的《莎乐美》、弗朗兹·威尔瑟·莫斯特指挥下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带来的交响乐表演都十分让人期待。

  “激情与狂喜”是今夏萨尔茨堡音乐节的主题,这出自尼采对古希腊悲剧的颠覆性评价。自古以来,德语文化圈一直受到古希腊文化的重要影响。18世纪的德国古典学家温克尔曼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形容古希腊艺术,而尼采的观点恰恰相反,在他看来,古希腊悲剧的特质在于围绕生活的非理性的感受——激情、狂喜、侵略和醉酒。也许,这就是今夏萨尔茨堡想要带给大家的礼物,就是节日里激情与狂欢的“酒神精神”吧。

  说起萨尔茨堡音乐节,就不得不提到其创始人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1920年8月22日,霍夫曼斯塔尔带着他重新用德文创作的歌剧《每一个人》拉开了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序幕。这部中世纪的伦理剧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热捧,5000多位观众如中了魔法般被深深吸引,连坐在第一排的大主教和神父们都不禁流下了泪水,这部剧甚至被改为各种方言在各地巡回上演。从此,萨尔茨堡夏季音乐节就成为奥地利乃至世界的传统被固定了下来;歌剧《每一个人》成为了音乐节的基因,贯穿了历史的血脉,近百年来,它已上演了680余次。

  人们对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热情不止于此。就在第二年,音乐节就从最初的四天延长到整个8月。霍夫曼斯塔尔组建的音乐节委员会还拉来了他忠实的合作伙伴——著名作曲家理查德·斯特劳斯。这位继大小斯特劳斯之后的 “第三位斯特劳斯”,其名气对于现代主义者而言如雷贯耳,茨威格称他为继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到自己那个时代 “德意志血统音乐家伟大后裔中的最后一位”。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语音乐圈受到了严重的政治干预。德国舞台上禁止演出非雅利安人的作品,莱比锡音乐厅前门德尔松的立像也被推倒。“所有音乐界的朋友都被激怒了。”茨威格写道。但正如奉行艺术唯我主义的理查德·斯特劳斯在希特勒政权下仍坚持创作一样,萨尔茨堡音乐节存活了下来,艰难为继。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吞并,萨尔茨堡音乐节不可避免地沾染上纳粹色彩。不过,萨尔茨堡的音乐基因未被改变,莫扎特的歌剧仍旧作为音乐节的首秀,歌剧《每一个人》也作为音乐节的传统定制继续上演。

  萨尔茨堡音乐节还因一位 “指挥帝王”的“长期主政”而举世闻名,他就是出生于此的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芝加哥论坛报》曾评价道,在卡拉扬 “统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29年间(1960-1989年),萨尔茨堡更像是卡拉扬的“私人采邑”,他为音乐节留下的是“失去了灵魂的商业雄心”。而此后的继任者们更是将萨尔茨堡音乐节“去精英化”,在保留其古典品味的同时,将其打造成社会包容性更高、更潮的音乐节。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0802/2903371.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