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大爱寻亲 温暖回家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北方新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刘晓君 记者 郑慧英      2019-07-02

寻求救助


整理受助人员信息


接受锦旗


宿舍干净整洁


  今年6月19日是第七个全国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满意度,当日,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开展了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的开放日活动,邀请联动救助协作单位、爱心人士、社区居民及媒体记者参观救助站,让全社会了解救助管理机构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了解受助人员接受救助的全过程,零距离感受爱心救助。


  救助站温馨舒适

  6月19日9时许,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救助站的二楼,该楼层为男士救助区,受助人员的宿舍窗明几净,卫生间、洗漱间、餐厅、电话等一应俱全。所有的宿舍都位于阳面,每个宿舍的床位在10个左右,床铺干净整洁,当时有两名年长的受助者正在休息。记者看到,洗漱间和餐厅被打扫得非常干净。“这里的卫生每天都有专人打理,保证受助者住的干净舒服。中午11时30分,餐厅会准时开饭,受助者和工作人员吃的是同样的饭。”据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管理科科长武志刚介绍,一楼为女士救助区,同样配备宿舍、洗手间、洗漱间及餐厅。


  随后,记者又来到位于楼房南面活动区,该活动区分为男女活动区,有七八名男性受助者正在户外活动。趁这个时间,武志刚还不忘询问一名受助者的个人信息,便于帮他寻找家人,但是该受助者就是一言不发。武志刚无奈地对记者说:“类似这种问不出个人信息的受助者还有不少,这无形中也加大了我们的工作量,因为找不到他们家人,就得滞留救助站。”


  “对于每一位受助者,救助站都有详细的救助流程,首先我们要对受助者进行个人信息登记,然后让受助者洗澡、理发、换干净衣服,然后安顿他们入住。随后工作人员会根据受助者的个人信息帮他们找家人,然后买车票送他们回家。”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周晓芬说,一般受助者的救助时限为10天,但是对于那些精神障碍患者、智障人员或者是被家庭遗弃的受助人员,因为他们的身份和户籍难以核实,一时无法找到其家人,只能送到福利机构托养或滞留救助站。截至目前,有10名受助者因此长期滞留救助站。


  据了解,该救助站设置床位150张,年均救助量1000人,主要承担呼和浩特市区范围内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临时救助、管理、安置、护送以及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数据显示,上半年,救助站共救助了350人,其中男性267人,女性83人,自主返乡212人、护送返乡54人、跨省接送61人。


  “跑站”的人越来越少

  当日10时30分,一名蓬头垢面的男子来到救助站,进门后就对工作人员说自己是北京人,因身份证和钱都丢了,希望能得到救助,帮助他买一张回北京的火车票。当工作人员让该男子填写个人信息时,该男子填写自己是北京海淀区人,1987年出生。接着,工作人员问他年龄和属相,该男子一会儿说自己属牛,一会儿又属龙,一会儿说34岁,一会儿又37岁,语无伦次。随后,工作人员通过拍照对其进行人脸识别,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显示,该男子为张某某,山东聊城人,1984年出生,去年曾被山东当地救助机构救助过。


  “通过现场询问和系统查询,该男子很明显意识清楚,但就是不如实提供个人信息,是故意这么做的,达到骗取救助的目的。针对这样的人,救助站是不予救助的。”武志刚告诉记者,除了这种情况外,像拒不配合安全检查、拒不遵守物品管理制度、自身有能力解决食宿、索要现金拒不接受其他救助方式等情形的,救助站也是不予救助的。


  “其实救助站就是为了解决街头流浪、无家可归的人而设立的一个救助机构,特别是在冬天,桥洞、过街天桥、ATM机等场所偶尔会有流浪乞讨人员,他们中有些人精神有问题,有些是离家走失人员,还有一些因钱财被盗流落他乡,他们都是救助站救助的对象。可是还有一些人,竟然把救助站当成免费旅店,这个救助站住几天,那个救助站住几天,因为车票也不用自己掏钱,都是救助站给买,所以他们游荡于各地的救助站,白吃白喝白住。我们把这类人的行为称为‘跑站’。”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周晓芬说,其实,张某某的行为就属于“跑站”。对于这种“跑站”行为,救助站坚决杜绝。


  据周晓芬介绍,从2003年开始,呼和浩特市就出现了“跑站”行为,甚至还有受助者赖在救助站要钱,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当做自己发财的门路。一般,“跑站”者会身揣着七八张不同地区、不同姓名的身份证,以此规避其受助次数和信息。后来,随着救助站信息共享,机制健全,救助站工作人员也摸透了情况,对“跑站”的人严加防范。


  人脸识别提高寻亲成功率

  一个月前,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帮助走失半年多的山西太原人王国英找到了她的父母,为了感谢救助站工作人员,王国英的家人还送来了一面写有“失联救助 大爱无边”字样的锦旗。当日,工作人员李巧凤指着锦旗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形。她说,4月26日下午,一个自称为王娜的女子由赛罕区巧报派出所民警护送到救助站。当时天气已经转暖,但是王娜穿着棉袄,蓬头垢面,一言不发。经过工作人员耐心询问,照顾王娜的饮食生活,王娜才和工作人员有了些许交流。但是王娜思维混乱,神色异常,按照王娜提供的姓名和出生年月,工作人员前往公安部门进行查询后并没有获得王娜的户籍信息,于是发布了寻亲信息。5月6日,公安部门工作人员前来采集王娜的人脸信息,进行人脸识别比对后,联系到了王娜的家人。


  经确认,王娜的真实姓名为王国英,1983年出生,山西太原人。半年前离家出走,父母亲一直多方寻找,分别到太原、北京等地公安机关报案。最终,在呼和浩特市警方的帮助下,王国英与家人于5月9日在救助站团聚。


  据李巧凤介绍,2019年,自治区民政厅将呼和浩特市确定为人脸识别试点地区,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在加大站内甄别力度的同时,借助微信朋友圈、登报寻亲、与公安部门协调进行DNA信息采集、人脸识别等多种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寻亲成功率。从今年1月~6月15日,救助站通过人脸识别手段帮助72名受助者成功寻亲。


  拨打24小时电话求助

  记者在当天的采访中了解到,救助站还设立了受害妇女避救站,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参与受害人庇护救助工作,为受害人主动求助、法律咨询和依法维权提供便利渠道和服务。同时,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场所,为受困未成年人提供临时照护、教育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


  “我们在工作中,还要不断推进流浪儿童回校园和‘合理监护、相伴成长’专项活动,排查全市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状况,积极为流浪乞讨、失学辍学、监护缺失、遭受家庭暴力等困境未成年人提供救助保护。”周晓芬介绍道。


  据了解,呼和浩特市救助管理站向社会公布了24小时求助电话,电话为0471-5273265。在人员密集和市区主干道设置了写有救助站地址和电话的救助指示牌,为生活无着人员求助提供便利,并依托社区、居委会,以报道、信息专报、告市民书等多种形式,让广大市民了解救助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政策法规、工作流程,从而为生活无着人员求助提供便利。


  如果市民发现街头有流浪乞讨人员可以拨打110,或者0471-5273265,对其进行救助。文·摄影/北方新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刘晓君  记者  郑慧英




【责任编辑:自然】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