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一首《生僻字》唤起了汉字文化记忆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      2019-01-31

  近日,一首全曲涵盖70多个生僻字、“知识点太密集”的歌曲《生僻字》在网络上爆红。这首歌爆红之后,短时间内呈“刷屏”之势,不仅在抖音、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引来无数的翻唱者,国内不少知名媒体和大V都纷纷转发,一时之间,网络上掀起生僻字的文化热潮……

  这首歌曲全曲共涵盖70多个生僻字:“茕茕孑立/沆瀣一气/踽踽独行/醍醐灌顶/绵绵瓜瓞/奉为圭臬……龙行龘龘/犄角旮旯/娉婷袅娜/涕泗滂沱/呶呶不休/不稂不莠……”因而被网友称作是“史上最难歌词”。不过,也正是因为这首歌包含了这么多的生僻字、冷僻字、很多平时见面频率比较低的字和词,因而有评论认为,这首歌曲中的一些生僻、冷僻的字、词,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因而“对生活、学习影响不大,不必过度夸大认生僻字多的好处”。

  其实,这种看法还是把语言、知识的“有用”还是“无用”这种直接的实用的目的,作为了对汉语言文字的认识的评判标准,而忽略了汉字文化本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某种美学价值。退一步讲,生僻字真的是“无用”、无意义?著名作家张大春在写《小说稗类》中,使用了很多生僻字。为什么使用生僻字?张大春说这是因为“如果找不到更平顺或者平浅的字,我只能用那些不常被大家认识的字”,而且,这些生僻字“能够唤起思考,会更清楚,或者更深入”。

  《生僻字》或许仅仅是一首流行起来的歌曲,看起来似乎并不起眼儿,但它为传统文化作了最生动的注解。这些生活中较为少见的字,某种程度上也像文物,一种稀缺的展示物,也正因为少见,更凝聚着古典之美,它们同样是千百年来文化沉淀的结晶。它们的美,具有穿越时间和国界的力量,构成共同欣赏的文化语境。

  文字,是一种历史;文字,是一种创造;文字,是一种文化;文字,是一种记忆。文字史,其实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史、文化史、精神史、心灵史。记得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有一句名言: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长在,必然汉魂不朽。汉语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文化的根。

  多少人赞美中国汉字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千姿百态、气象万千、意蕴无穷。它的象形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音韵之美,独步世界,举世无双……这用多少鸿篇巨制来介绍恐怕都不足够,但是,如今又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安心阅读?

  今天,古老的汉字文化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大国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如果我们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真的就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所以,对于我们的母语文化,该用怎样的文化方式、艺术方式,守候、传承和传播,让它们重新焕发出活力,乃至成为时代的一种时尚文化,却是让我们思考的。

  现在,随着这首《生僻字》歌曲的走红,随手就可在网络平台中搜索《生僻字》,能够看到不少翻唱者所录制的视频,从小孩到老人,甚至不少外国人都开始挑战这首有着“史上最难歌词”的歌曲。很多学校的老师都把这首歌当成作业,让学生学这首歌,更有网友希望这首歌曲能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现在,这首歌已经横跨海洋,火到了日本,一曲生僻字日语版《四字熟歌》,俘获大量日本“粉丝”。

  这真的就像歌中所唱,“我们中国的汉字,落笔成画留下五千年的历史/让世界都认识,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9/0128/3016223.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