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人类学家怎样写历史?

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杨海泉      2018-12-19

  古人留下数不尽的文物和故事,而我的讲述试图把这两种元素结合起来。

  我认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不是单薄苍白的,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记录文献,而且还有众多实物证据可以佐证,这些证据就是我在《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中用到的文物。

  这里涉及一种考证的方法。实物证据可以检验那些自古流传的故事的可信度,而如果我们能够发现文物背后的故事,也就给文物找到了历史脉络中的位置。这两个因素在书中互相对质、碰撞、融合,就可能产生种种意外和惊喜。“张经纬先生如是说。

  一个武能上山打猎、文能解函数的人类学家,写出来的历史书会是什么样子?

  张经纬是一位有着职业自觉的人类学家,在上海博物馆上班,工作中一半时间在办公室埋首案头,另一半时间在天南海北田野调查。2018年3月,他的第一部著作《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由中华书局推出,出版后很快获得圈子内外的一致好评,罗振宇在罗辑思维连续三期推荐,甚至把这本书和施展的《枢纽》相提并论。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张经纬主要以书评人和专栏作者的身份活跃于报章和网络平台,同时翻译了几部人类学作品,在圈子里被称为“沪上人类学教主”。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是张经纬的第二本著作,也是他的第一部面向大众的通俗作品。但是这本书背后隐约贯穿的知识体系,人类学家的独特视角,作者的博物馆工作经历,以及简明有趣的生动表达,都让它在历史通俗读物中显得有些不一样。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由十二章组成,每一章都通过博物馆里常见的一种文物来完成一个时代的叙述。在作者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是连结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隧道,而博物馆可以说是穿越历史的基站。在书中,他力图把原本深藏在博物馆中冷冰冰的文物用立体、动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同时通过文物隐含的信息来理解历史,最终串联起一条简明的“中国史”脉络。

  作者提出:“以前的历史研究,很少涉及物质的流动,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过去古典文学专业的人研究盛唐,就把李白、杜甫的诗歌拿出来,唐史研究者就把唐太宗、武则天拿出来。这样很容易变成纯粹的符号化的研究,没有更多现实的意义。李白生在西域,长期在中原活动,这样的一个网络体系,其实就是唐朝和外界文化交往的渠道,李白只是这张网络上的一个重要实践者。文化交流并不是空洞的,跑到这里写一首诗,跑去那里画一幅画,或者取一些佛经回来,交流是有载体的。可能在这条通往西域的道路上,发生过一万次物品的流动,才会有一首诗歌被记录下来。所以关于物质流动的研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和《四夷居中国》这两本书,是我个人在这方面的尝试。”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217/2989319.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