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烟火生活 家国情怀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彭忠富      2018-12-17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这是《挑山工》的结尾。冯骥才在文中没有着墨于泰山的雄姿和胜景,而是把目光投向挑货上山的山民,描绘了他们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与此类似的还有《珍珠鸟》,作者描绘了在一丛绿意盎然、充满生气的吊篮里的一只鸟笼里,一只红嘴小精灵在快乐地飞来飞去的图景,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同时也间接表达了信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准则这一寓意。此文语言轻柔婉约,却也波澜跌宕,其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

  最近出版的《冯骥才散文精选》,分为日历、文艺人生、大家交往、烟火生活等7个章节,收录了《珍珠鸟》《挑山工》《绵山奇观记》《黄山绝壁松》等70篇经典散文。这些文章有作者对文艺创作的思考,有对生活的感悟,有对童年旧事、人情世故的回忆,有对城市文明进程、民间文化的思考,可谓林林总总,包罗万象。通过这些文章的品读,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可以记录的人和事实在太多。

  冯骥才的散文有情有趣有哲理,譬如他在《父子应是忘年交》中谈到,“当我看到了他独立的世界和独立的人格,也就有了与他相处的方式。对于一个走向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再把他当做孩子,而要把他当做一个独立的男人。”这样的散文于我们来说,既有阅读的快感,也能从中得到教益,那就是学会了如何与子女相处。冯骥才的散文中,更多的是一种忧患意识,譬如他在《春节是怀旧的日子》中,谈到了民俗的重要性。民俗不是强迫的,却是自愿的和自律的。它是一种共同需要和共同表达,同时每个人的精神情感都可以充分发挥。

  这些年来,一些人热衷于赶时髦过洋节,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漠然处之。民俗的淡忘,相关民间文化的消亡,民间老艺人的离世,民间艺术后继无人,必然会淡化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只有留住传统文化,才能留住中国人的根本。冯骥才对此感到深深的忧虑,这也是他大力提倡保护民间文化的原因吧。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214/2988139.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