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邮票何以成为“国家名片”?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赵青新      2018-12-10

 

编著:董琪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你还记得第三套人民币吗?还记得壹圆券、贰圆券、伍圆券、拾圆券的图像,女拖拉机手、机床工人、炼钢工人和人民代表的形象吗?

  它们出自凹雕家吴彭越之手。吴彭越的技艺是他的父亲、中国第一代凹雕家代表人物吴锦棠先生传承给他的。吴锦棠1891年生于天津,少年时入清廷度支部印刷局做学徒,师从海趣。海趣,1856年生于美国佛蒙特州多塞特,1908年应清政府邀请赴华,带来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手工钢版雕刻凹版技术,并负责培训中国第一代手工钢雕刻凹版师。宣统三年(1911年)的“大清银行兑换券”,采用溥仪父亲摄政王载沣的半身肖像,背景配以航帆远洋图、威武骑兵图等,就是海趣设计雕刻的。

  以上历史记载于《雕刻时光》这本书。既然是邮票史,为啥要讲纸币?作者告诉我们:邮币同源,即纸币和邮票的设计制作原理是一样的。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纸币和邮票背后的许多故事,以及造就它们价值的那些因素。

  全书共分9章,前面3章分别是中国雕刻凹版概述、世界版画史简述与邮票印制形式浅谈。其余各章是作者搜集整理的雕刻家、设计师、收藏家、研究专家的口述。

  雕版技术是中国发明的,但是,中国邮币的雕版技术,是由西方传入的。作者满怀敬意地一再谈起海趣,此外还谈到了日本雕刻家细贝为次郎、瑞典人马丁·莫克带给我们的影响。邮票雕刻技法与版画艺术息息相关。雕刻凹版画这种源于手工艺的技艺形式,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传播,为大众喜闻乐见,而这种技艺形式因所具有天然的防伪性,后来就被广泛应用于纸币、邮票、证券等的印制。这门技艺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不过,经过五代中国雕刻师的传承和发展,很快赋予了与他国不一样的味道,在世界邮币领域广受赞誉。

  雕刻凹版是技术,更是艺术,既要求精准,也要求传神。好的邮票,都是缩微的艺术画。我们喜爱的生肖邮票,一枚一枚,生动活泼,意趣盎然。《雕刻时光》收录了大量佳作,山水丘陵、人文风光、万物生灵、名家手迹、百姓民生、建设成就……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面貌,并且传达知识,传达价值观。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有传统水墨、年画剪纸,也有西方的雕塑油画,还有现代的摄影作品,或者是几种艺术手法的杂糅,真可谓百花齐放,让人享受了艺术熏陶,陶冶了情操。

  难怪邮票会被称为“国家的名片”。每一枚邮票,从选题、图案,到雕刻、落色,都极其慎重。从事工艺美术的人们,隐藏在作品背后,默默奉献。《雕刻时光》搭建了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站在了台前。他们各自的道路有所不同,但共同怀抱热爱之心。他们必须具有艺术的禀赋,通绘画、通雕刻、通文史,甚至通音乐,要让自己始终保持艺术的感知力,还要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日复一日守得住清寂。诚如书中一位凹雕师高品璋先生所说,“慢就是快”,要慢慢地,一刀一刀脚踏实地地认准它,稳推刀,慢慢刻,才能掌握它的分寸,反倒完成得比较快。所有口述都是用亲切、平实的语调,展现人生与行业的风貌。

  本书编著者董琪,从一个边陲城市邮局里的孩子,成长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代凹雕师,她本身的经历就是很多雕刻师的浓缩。董琪师从呼振源先生,《1999乙卯年兔票》和《朱德同志诞生一百周年》都是呼先生设计的,呼先生告诫学生一生都要追求苦与乐。面对传统手工日渐式微,全球雕刻凹版业后继乏人,董琪说,“艺术当随时代”,希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206/2982877.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