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最后的围猎

来源:北方新报 作者:岱钦      2018-12-09

  在有关成吉思汗的书籍中,经常可以看到蒙古大军在行军途中或在战役间隙围猎的描述。《成吉思汗法典》中说:“打猎为军事训练的基础”“蒙古人不与人战时,则应与动物战。”成吉思汗手下的名将孛斡儿出与成吉思汗论人生最乐之事时,曾说:“臂名鹰,控骏骑,御华服,暮春之天,出猎于野,斯为最乐。”可见,古代蒙古人自幼习惯于艰苦、战斗生活,在狩猎和战争中养成冒险犯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科尔沁,箭手。整个科尔沁那一带,是成吉思汗胞弟、神箭手哈撒儿的世袭领地,骑马竞逐、摔跤、射箭的习俗由来已久。我的家乡,在原哲里木盟库伦旗、奈曼旗、科左后旗交界的“鸡闻三旗”的地方,方圆百八十里地沙套连沙套,沙套里植物茂密,水草丰沛,适宜于各种野生动物栖息繁衍。蒙古族爱打猎之遗风依存,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春天都要组织围猎。我虽然还小,但也依稀记得,每到春季村里的爱好打猎的人早已备好自己的乘骑,摩拳擦掌地等待围猎那一天的到来。回来后,狩猎中发生的趣闻轶事成为人们的茶余饭后的谈资。直到六十年代初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全公社范围的围猎,亲眼目睹了围猎壮观的场面。

  那是1963年春天,正是我初一的下学期。应该是这年的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公社组织了一次全公社范围的围猎,我们中学放了两天假,女生可以回家,男生都要参加围猎。我们中学从供销社借了一峰骆驼,骆驼上驮了两个年级几十号人的两天的粮食和咸菜之类的东西出发。有管后勤的宝祥老师、大师傅道尔吉和我3个人负责拉骆驼。我现在都不明白学校为什么派我参加这个3人小组,反正我挺高兴,因为我第一次骑在高高的骆驼上,优哉游哉走了一路。

  围猎,事先指定一个地方,应该是全公社中央的某一个合适的地方。于是,全公社上千个大人小孩从各自的村庄出发,有骑马的、骑驴的,还有很多是步行,有的扛着猎枪,绝大部分人手持布鲁(打猎的投掷器)从四面八方向围猎中心围拢过来,受惊吓的野兽,如:狼、狐狸、野兔之类躲避人类,也只能被逼往中心方向跑,最后被围歼之。

  我记得那天我们走了一天的路,来到离公社所在地五六十华里的一个村住下,第二天10点是围猎合拢时间,我们早早地来到合拢中心之地西北的高高的沙包上,放眼望去,下边是好大好大一片开阔地,四周都是连绵起伏的沙包高地,每个沙包上影影绰绰地看见站满了人,将这片草原围了个水泄不通,喊声此起彼伏,惊得山鸡乱飞,野兔乱窜。这时候,一队队骑马的猎手从四面八方驰入这片开阔地,有的追山鸡,有的追野兔,东奔西跑、来回穿梭,好不壮观。山鸡这个飞禽不但飞不高,而且飞不远,几个回合,它就飞不动了,只能在地上找草丛、灌木丛往里钻。这时候就看谁的马跑得快,看那个骑手眼疾手快,山鸡就成了他的囊中之物。野兔跑得快,但它跑不过马,但它一会儿来一个急转弯,马被它调动的晕头转向,往往借着惯性跑出去很远,再掉过头来追去。这个游戏很好玩,能看出骑手控马的能力和人马配合的技术。但最好看的还是两个骑手争夺猎物——野兔。眼见一只野兔从马阵中逃了出来,拼命往前跑。马阵中两位骑手射箭般地窜了出来,追出百十来米,距离野兔两三米远,只见两位骑手左边一个,右边一个飞身从疾驰的马背上跳了下来,正好跳到野兔旁边,一人抓住野兔前两条腿,一人抓住了野兔后两条腿。“这回有好戏看了!”附近的人们纷纷围拢过来看热闹。这两位一位年龄五十上下,古铜脸色,脸面胡须,威风凛凛;另一位二十左右,血气方刚,英俊潇洒。俩人各抓一头,互不相让,僵持不下。其实,一只野兔能有多少肉?有谚语道:“不是为了兔肉,而是为了荣誉!”人们认为,猎场上满载而归与空手而归,关乎猎人的荣誉。这时候,一位长者过来从中调停,或把猎物双方平分;或让给现场最年长者或年少者。两位骑手各自松开手,把这只野兔交给调解者来处理,各自骑上马扬长而去。

  后来听说1963年的这场围猎,也就打死了几十只兔子和山鸡,狼、狐狸连影子都没见到,草草收场。我大哥今年78岁,最近,我和他唠起此事,才得知1963年正好23岁的他也参加过那次围猎。我听他说,从那儿之后家乡再也没有组织过围猎。我算是有幸参加最后一次围猎的人了。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206/2982553.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