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戏说“身份”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程新兵      2018-11-28

  人生在世,顶着诸多“身份”,不管是男是女、是老是幼,都脱离不了“身份”的标签。“身份”因人而异,林林总总,很难一下子说得完。杰出者也好,平凡人也罢,都会对应各自的“身份”,承担不同的社会角色。

  “身份”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责任。一般而言,一个人会同时拥有多重身份。比如一个男人,在家庭关系中对应儿子、父亲、丈夫等,而女人,对应女儿、母亲、妻子等,这是性别赋予的社会属性。有的身份是职业属性,如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军人等。有的身份则反映出社会的认可度,如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等。

  认清“身份”,首先要明白“身份”的由来。它有先天自带和后天派生之分。先天自带,往往体现的是家庭属性,关系固定很难变更。后天派生,则是伴随人的成长过程,不同阶段演绎出不同的身份,清晰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人们重视“身份”,强调的是自身价值。“身份”虽有高低之分,无贵贱之别。“身份”显赫也好,低微也罢,都享有同等的尊重权。毛主席曾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只要是充满正能量,不管“身份”如何,都应获得尊重,享受鲜花和掌声。但世俗的眼光总会对“身份”尊贵者另眼相看,而往往忽视普通者所作的贡献和付出的汗水。

  按常理说,“身份”越多,责任越大,对社会贡献也越多。但怕就怕那些沽名钓誉、心怀鬼胎之人,靠着“身份”光环,捞取个人资本,不行正道、不干正事。当下,自我标榜、自我贴签者大有人在,入行门槛的降低,信息渠道的便捷,催生一些人靠“身份”博取眼球,进而牟利。这样的人“身份”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回归“身份”的本源,难就难在一种释怀,一个可取的选择是:尊重“身份”,但不唯“身份”,正确看待差别,肩负起自己“身份”所对应的角色。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127/2976647.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