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直面中国文化的现实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高中梅      2018-11-20

  什么是文化?梁晓声曾概括为四句话: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梁晓声梳理传统文化的读书笔记与思考心得,力图整理出一条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的线索。儒家思想中最有意义的论点是什么?中国所谓的“士大夫精神”经得起推敲吗?民国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梁晓声站在当下社会现实的立场,对照世界文化特色底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再思考。

  中国的文化中缺少什么?梁晓声认为缺少人文的因素。人文不体现在学者的论文里,不要让我们感觉到“你不说我还听得清楚,你一说我反而听不明白了”。

  其实,人文就在我们的寻常生活中,就在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中,就在我们人性的质地中,就在我们心灵的细胞中,这些都是文化教养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学文化的原动力,而且是我们传播文化的一种使命。

  中国百年文化具有怎样的表情呢?表面看起来,作家和文化人,似乎是文学和文化的“主人”,其实,真相也许恰恰相反。作家们和文化人们,只不过是文学和文化的“打工仔”,有的是“临时的”,有的是“终生聘用”者。文学和文化的“天性”中,原有愉悦人心,仅供赏析消遣的一面,而且,是特别“本色”的一面。倘有一方平安,文学和文化的“天性”便在那里施展。以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化,将会在“自我放纵”的过程中渐渐“性情”稳定。归根结底,当代人不愿长期地接受喧嚣浮躁的文学和文化局面。

  在当代文化中怎样做一个中国人呢?梁晓声提醒,当社会还无法满足平凡人的基本愿望时,文化最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着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当人们普遍的平凡人生能动性,在社会转型期受到惯力的严重甩掷,失去重心而处于茫然状态时,文化的最清醒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错误地认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处于社会第一位置的人了。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

  读完全书,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到任何时候,我都相信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和改造力,这种影响和改造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的文化可以不知不觉不费吹灰之力地改变一个人,让他的内心、气度,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都更上一层楼。”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119/2971117.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