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青春的礼赞与反思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18-10-28

  ——长篇小说《往事如初》艺术观察 

  牛明的长篇小说《往事如初》是为“致青春”而创作的一部充满诚意的作品,其叙事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很好地支撑了主题的言说。更主要的是这种技巧背后所蕴含的人生态度、生命精神,即人性的温度,是牛明叙事的魂魄。

  青春挽歌的咏叹

  《往事如初》这部洋洋洒洒20万言的小说,故事并不复杂,采用了以时间先后的顺叙方式,再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一群青年从进入大学到毕业,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种种令人感喟的青春故事。这部小说犹如一部青春岁月的编年史,通过萧山、剑楠、连升、张老大、王哲,以及正秋、吴冰等一系列鲜活人物的塑造,生动记录了那个时代大学生们关于梦想、心动、误解、失去、遗憾等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小说对青春的礼赞与反思。尽管每个青春故事的结局都不免令人伤感,甚至是悲凉的,但小说里的人物都富有理想主义色彩,他们对生活、对青春、对爱情、对未来都有着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做着切实的努力。在爱情的追求上,萧山与默妍、与白萍,连升与思远,剑楠与宁雪,正秋与晓玲、与白萍,王哲与晓玲……他们的爱情故事和众多的爱情故事一样,经历着该经历的一切,萌动、爱慕、试探、爱护、热恋,但最后却都未能“终成眷属”,因而小说就像一首青春的挽歌,在伤感的旋律中落下帷幕,让人无奈、悲伤。

  萧山,这个人物有点像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敏感、多情又矛盾,充满浪漫的情怀。又像金庸笔下的段誉,但好像只有段誉的软弱,却没有段誉的执著。他对于默妍的好感与游离,对白萍的倾慕与软弱,让人这样评价他:“萧山反正就是那种不温不火,欲言又止的,有一下没一下……”同时,萧山又是正直、善良的,比如他愿意帮助大家都看不起的进修生顺子,他促成了连升和思远的爱情,他考场上“帮助”急功近利的正秋……诸如此类,可见他内心的纯净无暇。他也是勤奋的,小说中写到他如何忘我地读书。萧山是上个世纪90年代大学生中的一类典型,充满诚意地过着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温度、有追求,努力地向上生长,完成自己的青春。不仅萧山这样,连升和思远也是如此。小说将连升与思远的爱情渲染得极为浪漫诗意,“冬雪纷扬的时节,连升和思远终于修成了正果。他们手挽着手,徜徉在一片白亮的世界。连升哼唱着《十送红军》,思远应和着,整个世界都露出透明和清澈的特质,拥抱着他们。”但小说却无意满足读者“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理期待,最后所有的爱情,都走向了失败,犹如一曲悲伤的挽歌震撼着读者的心。即便不是爱情,像吴冰的死、穆清娟的休学、萧山的失意而返回草原,都让人感到嘘唏。小说结尾写萧山送走思远后,“先是要钻过地下通道,就在顺着台阶往下走的时候,萧山发现自己流出了眼泪,一道一道,沿着面颊,流淌了下来。萧山没有去擦,也似乎没有一个人看到,任它流去,就像流走的大学,流走的时光,连带4年的青春年华。”

  青春群像的呈现

  《往事如初》以艺术的眼光、文学的诗性传达了作者对青春、对理想、对人生的生命体验,而这一切则寄寓在鲜活、生动的典型形象之中。

  关于典型人物的特征,黑格尔认为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小说深谙此道,其中的人物大都具备这种“妥帖性”,几乎没有一个人物不是“这一个”,都有着其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比如剑楠,他是一个表里如一、直率明快的小伙子,比如在写作课上,他不顾高校的潜规则,敢与“小蜜蜂”老师辩论;在张德清老师组织的英雄马玉祥的报告会上,他大胆提出自己所思考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他对学校“综合测评”、对辅导员向学生推销书籍,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小说以较大篇幅写剑楠与宁雪的爱情。为了追求宁雪,剑楠费尽了心思,而宁雪则一直处于无可奈何的被动状态。小说结尾,写剑楠为救宁雪受伤住院,这次遭遇使他醒悟了,他终于勇敢地走出了狭隘的自我,为爱而选择了放手。就在这场“没有风花,也少雪月的爱情”中,尽管结局令人遗憾,但剑楠的形象却由此生动而高大起来,富有了人性的光彩。

  同样的,小说塑造了一群像剑楠这样的血肉丰满的青春形象,像多情而矛盾的萧山、善良又有情有义的连升、世故的对爱情也要算计的正秋,以及被青春期欲念痛苦折磨的吴冰等,还有巧笑倩兮、双眸清亮的女汉子宁雪、沉静内敛的思远、缥缈而游离的白萍、为爱深沉痴情的晓玲,以及那个可怜的穆清娟,无一不是性格鲜明的形象,各自代表了某一方面的典型。饶有意味的是,小说特别设置了一个颇有“仙气”的张老大的形象。他在大学4年里好像从未认真地去听课、去参加集体活动,他一直站在宿舍的窗前,观察、打量着这个青春的世界,似乎对什么都洞若观火,什么都参与又什么都置身事外。这样一个有点“神”的人物,也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一类大学生的典型。小说设置张老大这个形象,其实是在用浪漫主义超越现实主义,用个性原则超越着现实原则,为人生、青春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这样看来,《往事如初》又并不只是一部青春小说,而是关于时代的一种书写,是作者用他的思想构筑起来的一个在场的现实,由此实现了他“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的创作目的。

  春秋笔法的秉承

  应该说,在艺术的经营上,《往事如初》是有雄心的,那就是对“春秋笔法”的秉承。“春秋笔法”是中国历史叙述方法有别于西方叙事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特征,有学者指出:“如果说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以比兴手法为代表,那么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就是以‘春秋笔法’为代表。”何为“春秋笔法”?左丘明在《左传》中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其意说孔子在记录历史时,不直接发表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通过修辞手法、词汇选取、材料筛选等委婉而微妙的形式表达作者的主观态度,行文暗含褒贬,所谓“寓褒贬于记事”。《往事如初》在承继这种叙事传统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尝试,既见出作者对传统的继承,也见出其对艺术的抱负。

  “春秋笔法”作为一种“隐含的叙述”,其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制造了艺术的张力,使小说具有了多义性。福楼拜指出:“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象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面露面一样。”由于作者这种艺术追求,就使人物形象所要表达的倾向、思想、意义等更为含蓄,甚至远远“躲”在人物的后面,从而形成一种含蓄美。童庆炳先生进而认为:“它一方面以显示出特征的形式吸引你,诱惑你;另一方面又不愿轻易地揭去面纱,露出真容。这就可以在审美过程中造成一种探求的冲动,这冲动本身又可以加强典型的吸引力。”由此可知,我国传统的“春秋笔法”,在某些层面与西方典型塑造的原理是暗合的,而这在牛明的叙述里得到了较好的证明。

  品读《往事如初》,让人体味了作家对青春的祭奠、对大学生活的缅怀,心灵会收获一份久违的感动,正如作者所言:“所有人都应该感谢大学的4年,也可以原谅一切。”

  原文链接:http://www.northnews.cn/2018/1026/2955359_2.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