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刘慧琴:柔弱双肩扛起人间大爱

来源: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作者:陈卫国      2017-03-02

   “什么样的爱情,能穿越滞重的时光,什么样的臂膀,能背负多难的家庭,朴素的人用行动揭示真谛。所谓爱情,不仅仅是共享流岚虹霓时的两情相悦,更是寒潮霹雳降临时的勇敢担承。”这是今年2月15日举行的“2016感动中原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予刘慧琴的颁奖辞。短短几十个字,浓缩了这位普通女工24年孝老爱亲的心路历程,她的名字从此刻入全省人民的心里。

  刘慧琴,西平供电公司抄表中心女工,结婚24年,无怨无悔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13年,又尽心尽力侍候患脑萎缩的公公3年。2011年,丈夫王三伟患脑溢血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她更是不离不弃、守护相伴,用柔弱的双肩扛起生活的重担,用亲情演绎了人间大爱。她由此成为中国好人榜上的孝老爱亲模范、闻名驻马店市的“天中最美母亲”,她的事迹感动了中原大地,成为河南女工的骄傲。

  今天,我们走近刘慧琴,从她的柔弱双肩上、生活点滴中读懂充满人间最美温情的大爱。

  用爱创造奇迹

  病魔袭来,丈夫倒下,她不离不弃,与丈夫患难与共,用爱创造生命奇迹。

  初春,乍暖还寒。西平县城一座普通民居里,刘慧琴陪伴丈夫王三伟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着电视,一边轻轻地给他按摩双腿。一台“小太阳”电暖器散发出的光和热,映红了两人的脸颊。两人不时用眼光交流,有时也会聊上几句,对话简单却又费力。这样的光景,夫妻俩已经过了好几年。

  “能这样守着他,看到他的笑容,我就是幸福的。”刘慧琴说。

  刘慧琴和王三伟原本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但在2011年9月20日,幸福生活在一瞬间改变。

  当天,正在西平县技术监督局上班的王三伟突患脑出血,被紧急送到医院做了开颅手术,但术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医生告诉刘慧琴,转到省级大医院救治或许还有希望,不过即使抢救过来也可能成为植物人。深爱丈夫的刘慧琴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决不放弃。她当即决定把丈夫转往郑州就医。

  王三伟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了第二次开颅手术,但仍没有脱离生命危险。医院多次发出病危通知书,刘慧琴每收到一次就要揪心好几天,但她坚信丈夫一定能挺过来。

  “我这辈子和三伟做夫妻还没有做够,我不相信他会成为植物人,我相信他一定能醒过来。”刘慧琴说,她利用重症监护室每天半小时的探视时间为他翻身、擦拭、按摩,不管他能不能听得到,坚持陪他说话。她倾其所有的疼爱和渴望在40多天后换来奇迹——丈夫醒了。

  丈夫转到普通病房后,为方便护理,刘慧琴在床边打了地铺,与丈夫近在咫尺、真情相守,而王三伟每天也只有拉着她的手才能入睡。

  为了能让丈夫尽快站起来,刘慧琴每天都要收集有关治疗信息,她听说吸高压氧对丈夫恢复有帮助,就用轮椅推着他去条件相对较好的郑大五附院吸氧。

  从郑大一附院到郑大五附院,差不多有两公里的路程,刘慧琴推着丈夫往返奔波了十多天,在这段路上留下她对丈夫的爱。

  2012年12月,王三伟又在郑州做了第三次开颅手术,回到西平时,县医院的医生惊奇不已,对刘慧琴说:“从这里转出去6个病人,王三伟是唯一回来的。你用爱创造了奇迹!”

  刘慧琴说,医生的话给她增添了信心,她就想既然三伟能够平安回来,有朝一日也一定能重新站起来,过上正常人的日子。为了更好地照顾丈夫又不耽误工作,她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床做饭,帮丈夫洗漱,喂他吃饭,收拾好一切后才去上班。她还在院子里安装了康复器材,一有空就帮助丈夫进行康复锻炼。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奇迹再一次出现:曾被断言为植物人的王三伟开口说话了。

  “他第一句话喊我‘琴琴’,这让我激动得不得了,感觉这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声音和称呼。”刘慧琴说。

  渐渐地,王三伟不但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话,体重也增加了十几斤。他说得最多的就是“琴琴”,而刘慧琴则亲昵地喊他“宝宝”,这对患难与共的夫妻就这样找回了曾经的幸福。

公婆床前尽孝道

  刘慧琴之所以成为孝老爱亲的典范,是因为她不但是位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儿媳。

  在照料患病的丈夫之前,刘慧琴已经照顾瘫痪的婆婆13年,并侍候患脑萎缩的公公3年,用柔弱双肩撑起一个家。她说,只要人在家就在,她在家就不会塌。

  刘慧琴和王三伟同岁,两人一起上学,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他俩结婚时,亲朋好友都夸他们是天生一对,幸福一家。婚后,女儿的出生,一家人更是幸福美满。

  就在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时,1995年,刘慧琴的婆婆突患脑中风偏瘫,幸福生活一下子被打乱。当时,她的女儿才1岁4个月,为了不耽误丈夫的工作,她上班之余还要带孩子、侍候公婆,承担了所有的家务。

  从婆婆瘫痪那天起,刘慧琴便坚持侍奉在床前。每天早上,她总是第一个起床做饭,帮婆婆洗脸、漱口、梳头,把饭端到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下班后,她还要挤出时间帮助婆婆进行康复锻炼,尽最大努力让婆婆恢复健康。十几年来,她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下的婆媳亲情。

  采访中,刘慧琴的一位邻居来串门。他告诉记者,刘慧琴为婆婆所做的一切,不光亲朋好友记在心里,左邻右舍也看在眼里,羡慕老王家娶了一位好媳妇,但王三伟的父母却总是说,在他们心里,慧琴就是自己的亲闺女,比亲闺女还亲。

  命运似乎在捉弄刘慧琴。就在婆婆在她的悉心照料下病情大有好转时,公公又患了脑萎缩,这让她肩上的担子陡然加重。

  刘慧琴没有退却,而是毫无怨言地同时照料起公婆。为了延缓公公脑萎缩的速度,她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教公公唱儿歌、背古诗,练习立正稍息。公公记忆力虽然减退,在家人当中却最记得亲如闺女的儿媳妇。每当刘慧琴快下班的时间,他总是站在自家门口等候,看到慧琴回来,就会高兴得像个孩子,迎接慧琴。

  公公吃饭也需要喂,刘慧琴每天工作再辛苦,回家也要变着花样做饭,每顿饭都是喂完婆婆喂公公,生怕两位老人吃不好。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经常给公公擦拭身体,这在有的人家,别说闺女干不了,就连儿子也可能做不到,而她却从不避嫌,更不嫌脏,直到给公公送终。”同事胡磊说,刘慧琴十几年连续侍候三个重病号,她的这种亲情、耐心和毅力,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王三伟病倒后,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常来家里看望,婆婆总是忍不住夸儿媳:“慧琴真是比闺女还亲,她是俺一家的恩人。”

  “公公婆婆就像是老小孩,我要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享受快乐。”刘慧琴说,三伟也是她心中的一个宝,照顾好每一位亲人都是她的本分。

  好家风塑造好人格

  好家风塑造好人格。刘慧琴就是从小受到良好家风熏陶,才彰显今天的人格魅力。

  刘慧琴的父亲是西平供电公司的一名老职工,已去世很多年,他给子女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就是良好家风。

  在该公司一些老职工的记忆中,刘慧琴的父母对子女教育亲和却又严格。一位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告诉记者,他参加工作时,刘慧琴和哥哥还都是小孩,但兄妹俩都懂礼貌,在单位大院里颇受大人喜爱。后来,她长大参加工作,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也成为一名电力职工,不仅工作上认真负责,在同事当中也很有亲和力。

  在一位看着刘慧琴长大的老职工的记忆里,刘慧琴的父亲在他们兄妹俩犯错时,不是严厉批评,而是耐心开导,让他俩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错误。“老刘教子有方,养了个好闺女。”他说。

  刘慧琴的母亲今年已经83岁,她在照料公婆的同时,总要抽出时间回娘家看望母亲,帮母亲洗洗涮涮。“每次回娘家,我妈总是先问我公公婆婆的情况,有时候还没待多久就催着我赶紧回家照顾公婆。三伟病倒后,她干脆和我哥住到一起,不让我再回去看她。”刘慧琴说,母亲这是为了不让她分心。

  在刘慧琴的母亲看来,闺女嫁到婆家,既要夫妻恩爱,更要对公婆尽孝,况且她的公婆都是有病之身。老人说,她有儿子和媳妇照顾,慧琴同样应该在自己的公婆面前尽孝,这是一个儿媳妇应尽的本分,也是老刘家的家风。

  刘慧琴继承了娘家的家风,并传给了自己的女儿。

  王三伟病倒时,女儿王一贤正在读高二,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刘慧琴在女儿面前总是表现得很坚强。

  “我对女儿说,你爸会好起来的,奶奶也会好的,有妈在,咱这个家就不会塌。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考上大学就是对爸妈和奶奶最好的鼓励和回报。”刘慧琴说,女儿很懂事,学习也很用功,考上了山东一所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研究生,现在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书。

  刘慧琴说,女儿考上研究生后,她对生活更加有信心了。如今,一家人最快乐的事就是女儿每天和爸爸视频聊天,每当在手机里看到女儿,三伟就格外兴奋,目不转睛地盯着女儿,每次下线也总是恋恋不舍。而她则趁机给丈夫读女儿写的文章,翻看女儿过去和现在的照片,让他觉得女儿仿佛就在身边。

  “我现在很满足,三伟没有生病前工作忙,在家的时间少,现在我们独处的时间多了,感觉每天都像谈恋爱。牵着他的手,我们一定走好今生每一步。”刘慧琴说。

  记者札记

  尽孝公婆是本分,孝老爱亲是家风。“本分”和“家风”,是这次采访中记忆最深刻的两个关键词。刘慧琴与患病的丈夫、公婆患难与共、相依相扶,在传承家风中尽着妻子和儿媳的本分。“本分”和“家风”,是刘慧琴的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是她用柔弱双肩扛起人间大爱的力量源泉,她在24年孝老爱亲路上守好本分、传承家风,每一步都走得坚强有力。

【责任编辑:咏庄】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