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白玉晶:下水道里绽放的“铿锵玫瑰”

来源:中工网——《劳动新闻》 作者:崔玻;李丽珍      2017-03-02

  提起下水道,人们首先会想到“又脏又臭”,然而,就是这样的环境里,却生长出一朵芬芳的“铿锵玫瑰”。这朵“玫瑰”就是辽源市水务集团女子排水维护队队长白玉晶。她用自己的努力证明,巾帼不让须眉,在任何行业都能做成“状元”。

  难找的采访对象

  3月3日,记者来到辽源市水务集团时,并未在第一时间见到白玉晶。

  “想采访白玉晶?这个时候在单位找不到她,你得去清掏现场。”熟悉白玉晶的人告诉记者。果不其然,记者在福镇的一个路口,用安全锥围起来的一个下水井旁找到了她。

  “真不好意思,这又脏又臭的……”刚刚从井里爬上来的白玉晶,见到记者把伸过来的手又急忙收了回去,一边在衣服上擦着,一边对记者说。白玉晶告诉记者,今年的天气转暖早,冰雪融化的速度快,所以她们必须要在夏季来临前,把辖区内上万个下水井、下水管道都检查一遍,发现堵塞及时清掏,以免经受不住雨季的考验。

  “8点还不到呢,我们队长就带着我们到清掏现场了。”清掏队员小王对记者说。

  也许在常人看来,终日在潮湿、阴暗的下水道里穿梭,每天与刺鼻的气味和令人作呕的污物打交道,从事着单调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些只有身强力壮的男人才会做得来,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白玉晶率领她的女子排水维护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了维护“城市血脉”的畅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喝污水、吸毒气的女人

  水务集团排水维护队有33名职工,除操作机械的司机外都是女工,13名女队员承担着辽源市区范围内200多公里主干线的下水管路,近万座检查井、雨水井的维护及沉砂池、山洪治理设施、盖板沟的挖掘清理和人工清掏任务。

  虽然近几年辽源市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排水管网的排泄能力有了极大的改进,但是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铺设的,堵塞和破损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管路窄小,管径都在70cm至120cm之间,有的地段甚至只有25cm,机械设备无法发挥作用,全靠人工作业。因此,只能靠身材瘦小的排水女工们下井钻管,蹲着、跪着、趴着,用手把污物挖到桶内再吊到井上,而遇到这样的急难险重,白玉晶总是抢在前头。

  “喝污水、吸毒气对于我们队长来说就好像一日三餐,再平常不过了。”说起白玉晶,女工们平淡话语中充满着爱怜。

  今年春节前,在一座山下发现一座1000多米长的排水盖板涵,什么年代修的?里面是否有堵塞或塌方的危险?情况一概不明,在外面只能看见近两米高漆黑的洞口和传出老远的恶臭气味。为了探明究竟,必须要人工背负15公斤多重的呼吸和照明设备钻进涵洞。面对未知的险状,现场的几位男人退缩了,有的说怕黑,有的说忍受不了气味。“我进去!”关键时刻,白玉晶挺身而出。在她的感召下,又有两名队员紧随其后钻进了涵洞……

  “不说里面有多难闻气味,有需要躬身或者爬行的险段,单说背负30多斤的设备,能否坚持走出这1000多米长的涵洞,其实我的心里真的是没有底。我真想让我身后的人顺原路返回,别跟我冒这个险,可是让她们单独回去我又不放心。”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白玉晶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

  从嫌“丢人”到很自豪

  回想起20多年里,她在自己的岗位上付出的汗水和艰辛,白玉晶告诉记者,刚从学校毕业就分配到了这里,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工作是干什么的。第一次去清掏,她不情愿,不仅仅是因为体力吃不消,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认为干清掏工作有点“丢人”。慢慢地,在单位党组织的培养和帮助下,白玉晶不但适应了这个工作,而且从心理上完全接受了这个工作。

  白玉晶已经记不起有多少次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寒风中铲冰水混合物;多少次踩着污泥、垃圾,闻着粪便腥臭混杂的气味清掏;多少次在大雨中为了排水而坚守。每当暴雨来临的日子,是她和女队员们最为忙碌的时候。为保证排水管路的畅通,无论什么时间,即使是在深更半夜,只要暴雨来临,她总是要和姐妹们不顾一切地赶到分管区域,掀开井盖排放积水。有时雨急水深,摸不到井盖,她们就憋口气钻进水里把井盖打开。

  去年8月,台风“狮子山”来袭。它的到来,造成了辽源地区的连日降雨。然而,白玉晶凭着经验,提早率队对全市的抗洪排涝设施进行大“体检”、“大排查”,使辽源市顺利地通过了“狮子山”的考验。

  “当‘狮子山’过后,看到由于自己的工作让排水畅通了,洪涝顺利通过了,老百姓生活更方便了,我的心里就总有种特别的成就感,特别自豪。”白玉晶笑着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咏庄】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