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康熙皇帝在归化城留下的传说

来源:人民杂志 作者:      2017-07-27

 

  康熙皇帝在归化城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却留下了许多传说。

  呼和浩特大召前的玉泉井,被誉为“九边第一泉”。据传说,康熙皇帝未到归化城前,此处并无井水。

  康熙皇帝路过大召时,“过此,马蹄踏地,有泉涌出,味清而甘,四时不竭,居民建神祠于其上。

  水侧流数步北汇为池,上盖巨石作井眼,寺前一带咸取汲焉”。此后才有了玉泉井。因为传说是康熙皇帝御马踏出之泉,所以玉泉井又有“御泉井”之说。

  自从大召前有了玉泉井后,来玉泉井汲水者,从早晨到夜晚几乎无片刻休止,经常见各式各样的水桶排成长龙等候打水。

  夜深之后,则是各家茶馆、茶摊来汲水。不少人家安放两口水缸,一口盛放甜水(玉泉井水)饮用,一口盛放其它井水作洗涮用。谁家来了稀客,先要敬上玉泉井水泡的茶。

  妇女生育后,常用玉泉井水熬稀粥喝;朋友们聚餐喝酒多了,也要用玉泉井水泡茶用以解酒。甚至民间传说玉泉井水能治百病。

 

  另一个与康熙皇帝有关的传说是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著名古画《月明楼》。

  “月明楼”传说是大召前街的一座豪华酒楼兼戏馆子,古画画得就是该酒楼。现在在大召前街还有此酒楼,当然不是过去的月明楼,而是后来照古建筑重新建的。

  《月明楼》的画面上共有一百多个人物,这些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传说画面上的主要人物都有名有姓,从而为此画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画面的内容主要是:正中的二楼戏台上,梨园弟子正在演出,客人们都在兴致勃勃地看戏。突然楼内发生了骚动,原来是康熙来归化城后,微服私访大召前街,顺便到月明楼就餐,酒足饭饱后,正欲离去……

  店主恶霸安三泰,见康熙雍容华贵,又是外乡人,顿起歹意,想要讹诈。他唆使手下人,口出狂言,强行要八两三钱银子,并声称不给钱,就要剥脱衣服,扣留马匹,而康熙身上没带那么多钱……

  正在危难之际,月明楼的小伙计刘三看不惯主人的敲诈行为,挺身而出,护住了康熙,并提出,用自己一年的工钱,替客人付款……

  画卷再现了清代归化城大戏馆子的面貌——楼内悬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装饰得华丽气派,喝茶、吃饭、饮酒、看戏者,身着长袍马褂的居多,还有头戴红缨帽的官员,短衣襟小打扮者寥寥无几。

  画中人物刻画细腻,生动形象,康熙身着红色长袍,在底层大堂上进退两难;堂倌刘三站在他的左面,正在仗义执言;安三泰撸胳膊挽袖子,凶像毕露;几个狂徒,有的赤裸背膀,正欲大打出手,有的怒目攥拳,跃跃欲试;食客们有的拦挡狂徒,平息事态,有的莫名其妙,露出惊诧的目光;有的凑在一起,谈兴正浓,尚不知晓这突发事件……100多个人物,衣着不同,神态各异,人各一面。

  与康熙皇帝有关的传说还有呼和浩特的地方风味食品——烧麦。

  烧麦人称“玻璃饺子”,其外形,晶莹透明,皮薄如蝉翼,柔韧而不破;用筷子挟起来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团团如小饼;吃起来清香爽口,味浓而不腻。

  归化城烧麦是谁发明的?种种传说很多。传说最广的是月明楼的小伙计刘三发明的。刘三开始是做天津包子,掌柜安三泰给的工钱很低,于是刘三提出在每桩包子出笼后,下一桩包子还没上笼前,自己捎带蒸几笼包子卖。

 

  为了留住这个手艺高的厨子,安三泰只好答应了。于是,刘三在天津包子的基础上,发明了这皮薄、馅精的“小包子”。

  由于蒸二笼包子之间间隔的时间很短,刘三等安三泰第一笼的包子一出笼,就飞快地拿起皮子包上馅,连口都来不及捏就放进了笼里,旺火蒸几分钟就出了笼,没有耽误安三泰的第二笼包子。

  这小包子出笼满堂香,吃在嘴里更香,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食客。大家说,你这比包子还好看还好吃的叫什么呀,不能也叫包子吧?

  刘三一想,自己发明的这食品只是在给安三泰打工时捎带做的、卖的,就随口说道:“这叫‘捎卖’”。

  于是,“捎卖”之名就传开了。后来有人觉得这小包子的边稍皱折如花,就又将其称之为“稍美”,意即“边稍美丽”之意。再后来,由于捎卖是由小麦面粉做成的,人们又将其称为了“烧麦”。

  后来,康熙回到京城以后,把刘三也调到了北京,要封他四品官。刘三认为自己不是当官的料,请求皇帝赐他一处店铺,开个捎卖馆。

  康熙同意了。于是归化城的捎卖就落户到了北京,并很快就誉满京城并传到了天津一带。

  刘三到了北京,但他发明的烧麦在呼和浩特继续发扬光大,成为呼和浩特几百年来名驰遐迩的风味食品。

  作者简介:高培萱 内蒙古著名作家、诗人、方志专家、资深新闻工作者,笔名高歌、高戈、辛歌、欣言、培文、晓行、高欣、佩弦等。

【责任编辑:天亮】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