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能量 > 正文

草原往事:腊八冰

来源:正北方网-北方新报 作者:      2017-01-04

 

  画/杨 靖

  在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中,过腊八节做腊八粥为大家所津津乐道,但是,做腊八冰却鲜为人知,在我的家乡内蒙古乌兰察布地区,民间就有做腊八冰的习惯,现在想想还真有意思。

  家乡有句俗语,叫“腊七腊八冻断胳膊。”腊月初七初八正值时令中的三九、四九, 民间有“三九四九挨门叫狗”一说,是北方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室外滴水成冰,真可谓天寒地冻。

  腊月初七这天,老家有上井凿冰的习俗。“上井凿冰,抱回金银”,这个寓意着吉祥美好的风俗,给憋屈了一冬的人们在这数九寒天里带来了活力。腊八是入冬以来的一件盛事,也是进入春节的第一道门槛。

  “腊八的冰吃上不肚疼。”这是我们小时候,在这个年味渐浓的传统节日里,最爱听最爱说的一句简单的民间谚语,足见老百姓对于冰这个神奇的大自然精灵的重视。

  我们老家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几乎没有河流,冒着泉水的老井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时光为之停留的青石井台上,岁月流淌的石槽旁,以及水井方圆十几米的地盘,因挑水、饮牛羊而飞落的水花,日复一日,在无数双千层底布鞋的辛勤劳作下,构建成了一个闪着金光的冰的世界。冰层下面那些银色的花瓣与开放热烈的花簇,似乎都是在隆重迎接腊八节的到来。

  凿冰的场面是热烈的,小伙子们热情奔放,他们清脆悦耳的敲金击玉声,仿佛一支支丘比特的神箭射中了前来取冰的姑娘们的心,那些光滑鲜活的冰块,经过小伙子姑娘们的手已经传递了十足的温暖,传递了爱的信号,传递了春天的信息。小孩子们则不畏寒冷,像一只只飞舞的春燕穿梭在人群中,想方设法的“打滑擦儿”,故意撞掉小伙子们递给姑娘们的冰块,并且大笑着据为己有。那欢乐的笑声驱散了寒冷,带着冰的问候,穿过了寒冬腊月静谧的村庄,穿越了寂寥的山谷,飞落在多情而浑厚的土地上。

  那一块块晶莹透亮的冰在冬日的暖阳里幻化着七彩的光晕,在水桶里,筐子里闪着银光,大家你推我搡,发出一阵阵清脆悦耳的声音,好似弹奏着春的序曲……

  凿回家的冰,首先挑最大的放在院墙外的粪堆上,粪堆与土地血脉相连,生生不息,如果冰直立不倒,则寓意着来年五谷丰登。放在院墙上不倒的冰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立在门口的冰寓意着门庭兴旺,放在柴垛上的冰寓意着粮食满仓,放在房顶上的寓意着幸福吉祥。有道是:来年测丰收,先看腊八冰。家家户户,院里院外,处处是灵气十足、白玉水晶似的冰,整个村庄沉浸在冰的美好祝愿声中……

  俗话说:不吃腊八冰,肚疼没人问。记得小时候,到了腊七晚上,帮妈妈挑好了做腊八粥的红豆,该是我们做腊八冰的时候了,这也是我们期盼了一年的美差事,我与妹妹们一人一个碗,倒上半碗开水,放上几粒糖精,一边用筷子搅匀化开,一边用舌头品尝着筷子头的味道,已经很甜了,却还不忘背着妈妈再往碗里扔两粒糖精。

  等到喜鹊、麻雀与院里的小动物们都安然入睡,我们才敢把甜甜的糖精水碗放在院子里,等着冻成香甜的冰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后一年都不会肚子疼。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梦了一晚上吃冰的我们被妈妈轻轻叫醒,睡眼蒙眬中就听妈妈说:“孩子们,你们的腊八冰冻好了。”我们立刻像弹簧一样从炕上蹦了起来。看着妈妈端来的冰碗,看着碗里闪着寒光、清凉扑鼻、冻得鼓起的小冰包,我们开心极了……

  冰与碗分离是个简单的过程,把碗拿到火炕上,碗底稍热,冰块便自动脱落,我们把冰分成几份,清凉爽口的冰块被我们咬得清脆响亮,吃到肚里只有舒畅,应该比当今的冰激凌好吃多了,这时妈妈已把热腾腾的腊八粥端在了炕桌上,此时,东方才露鱼肚白,我们把腊八粥在碗里滚成椭圆状,一边吃着香甜的腊八粥,一边还像吃冰糖似的吃着一年一次珍贵的腊八冰。此等吃法对于我们这些活泼的小孩子来说那真是一个字——“妙”!那感觉,我想应该和现在掺和着冰块的外国大餐差不多吧。妈妈说,腊八粥必须在太阳未出之前吃,不然会害红眼病的。

  记得有一年腊八节,我冻出去的腊八冰被小猫打翻了,等腊八早晨发现时已经晚了,后来我连哄带骗才吃上了小妹的腊八冰。

  过了腊八节,春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春天似乎也在向我们招手……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一晃30多年过去了,家乡的许多习俗还留在美好的记忆里,腊八冰的余香至今还留存在我的舌尖。儿时红红的腊八粥还在我的眼前闪现,现在想来,心里感到还很欣慰!

【责任编辑:天亮】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