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探秘西辽河畔熠熠生辉的亘古文明!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在通辽开幕

来源:中国网 作者:王金梅、张力军      2023-08-24

中国网8月21日讯(记者王金梅)熠熠生辉的亘古文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印记,默默镌刻在这片“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西辽河流域……8月21日,以“比较视野下的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与发展”为主题的西辽河文化研讨会在内蒙古通辽市举办。

西辽河文化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中共通辽市委员会、通辽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通辽市委宣传部承办,内蒙古民族大学协办。

研讨会围绕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交流,开展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对比研究,将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紧密结合,研究阐释考古材料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之路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

参加研讨会的嘉宾

通辽市委副书记、市长奇·达楞太,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曹建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参加研讨会并致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田瑞华,中央和8个省区学术单位、文物考古领域和研究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通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玲主持研讨会开幕式。

通辽市委副书记、市长奇·达楞太在研讨会上致辞

奇·达楞太在致辞中说,西辽河文化研讨会是通辽首届西辽河文化节系列活动的主舞台、重头戏,举办这个研讨会就是要搭建一个学术研讨、深化交流、集思广益的大平台,形成更多创新性、融合性历史文化研究成果,传承和发扬西辽河文化蕴含的通达求变的创新基因、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同根同源的家国情怀,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加快建设现代化通辽注入强大的文化感召力、精神驱动力和工作凝聚力。

论坛现场不时响起掌声

西辽河文明是以西辽河流域为核心的区域文化,位于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东北渔猎文化的交汇处,至今已有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年的文明史,参与了多民族共创中华的全过程,西辽河流域作为北方草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其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张国春在研讨会上致辞

比照黄河、长江流域文明,挖掘西辽河流域文明的内涵与特质,在更大范围内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机制与道路,开展学术研讨交流,加强区域联动,增进合作,保护好、传承好西辽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

内蒙古自治区文旅厅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曹建恩在研讨会上致辞

通辽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是中华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西辽河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是匈奴、东胡、鲜卑、契丹、奚族、女真、蒙古、满族等北方草原民族的重要发源地。

通辽市境内的哈民忙哈遗址、南宝力皋吐遗址、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辽墓等遗迹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现”。这些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重要一环,实证了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大顺在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辽宁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大顺在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

西辽河文化研讨会现场

与会的专家学者交流观点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明达在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

西辽河文化研讨会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科研处处长、二级研究员刘国祥与中国网记者交流

西辽河文明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

参加研讨会的领导嘉宾合影留念

南宝力皋吐墓地发掘现场

哈民遗址F32木质结构坍塌遗存

吐尔基山辽墓

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的琥珀柄银刀、刀鞘及金捍腰

(摄影:张力军,中国网记者王金梅)

【责任编辑:自然】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