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小小绣花针“绣”出美好生活

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18-03-08

 

  白晶莹(左一)面对面指导嘎查妇女学习刺绣图案设计。 孙丽娜 摄

  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块布料、一双勤劳灵巧的手,传承着蒙古族特有的刺绣文化——在如今的科右中旗,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不仅得到了继承和发扬,更成为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出路。

  近年来,科右中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推进脱贫攻坚、传承民族文化、发展全域旅游等工作,实施文化扶贫助推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工作,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蒙古族妇女手工刺绣技艺的独特优势,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同时发挥大学生人才优势,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和祥瑞刺绣扶贫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扶贫车间,采取“企业+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以产业带动农牧民致富,让贫困户在针尖绣出殷实生活。

 

  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扶贫车间里的一位妇女展示她的刺绣。 包国军 摄

两名妇女在进行刺绣。 岳额日敦木图 摄

  传承民族文化的发起人

  走进图什业图王府刺绣扶贫车间,一件件色彩艳丽、做工精湛的蒙古族刺绣服饰、坐垫、靴子、工艺品挂件十分亮眼。科右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白晶莹是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发起人,“王府刺绣是科右中旗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对于这里的农家妇女来说,算是轻车熟路。但也只是兴趣爱好,很少有人把刺绣手工艺品当成商品来做。为了让广大贫困妇女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又能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我们建立了王府刺绣产业扶贫基地,采取‘企业+协会+基地’的发展模式,现如今小刺绣带出了大产业。”白晶莹介绍。

  白晶莹意识到刺绣可以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为了让旗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尽快学会刺绣、改善生活,就开始针对贫困妇女组织刺绣培训,面对面、手把手对嘎查贫困妇女进行刺绣工艺、技能操作、图案设计、色彩搭配和艺术审美等方面的指导。自2016年起,白晶莹每天下班后都要描绘各种刺绣图样,并把它们免费送给学习培训的农牧民朋友们。多年来,白晶莹累计创作刺绣图样2000多张。周一至周五早6点半至8点和下午7点至9点这两个时段,白晶莹会到附近嘎查的居民家中讲课,而周六日则会选择去偏远的村子全天授课。

  “来听课的人总是比预先通知的要多出一倍,门口挤满了人,通过开设王府刺绣培训班对建档立卡贫困妇女和刺绣爱好者进行集中技术指导,培养更多懂政策、有技能、会经营的王府刺绣致富带头人,我们派了200个老师到各个嘎查蹲点教学。目前已开设培训班32期,培训农牧民5760人,遍布全旗12个苏木镇,带动了20000多名妇女参与到刺绣产业中来,形成了12个产业村,2895名建档立卡贫困妇女通过刺绣,每人每年平均增收2000元,在今年组织的“3·8”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中,还重点表彰了百名建档立卡刺绣女能手,鼓励她们继续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她们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白晶莹说。

  根据市场需求,还大力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以民族传统元素跟时尚结合的工艺品、小饰品、休闲时尚刺绣布包等旅游商品以及抱枕、桌旗、床旗等家居用品。凭借独具民族特色的精美刺绣和符合现代审美的时尚设计,刺绣产品在市场上广受青睐,逐渐打开销路,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王府刺绣产品变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白晶莹(右)讲授刺绣的色彩搭配与艺术审美。 张银山 摄

刺绣培训班的学员们观摩刺绣作品。 孙丽娜 摄

  大学生也拿起了小绣针

  为了让绣娘适应市场,帮助她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幸福生活,50名自主创业大学生成立了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大学生们成立了自己的产品研发中心、销售中心,形成了图案设计、产品订单、电商、网络销售、市场开发为一体的刺绣人才团队。占地12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主要对全旗12个苏木镇进行一对一服务,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上门服务,把贫困户的产品销售出去后,通过包片大学生把结算的资金送到贫困户手中,并记录在扶贫档案上,每天统计一次,每个月对外发布一次。高力板镇的龙梅、巴彦茫哈苏木的刘玉清等贫困户去年一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成了嘎查里的名人。

  50个大学生,每人包一个嘎查,周末、农闲时,每天在嘎查一呆就是七八个小时,从思想上、技术上帮助贫困户,慢慢地,学习刺绣的人多了起来。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我们主要把产业和贫困户这两块抓好,和贫困户拧成一股绳。”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会长杨福林说。

  大学生安长福拿到了协会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订单,与沈阳一家外贸企业签下了200万元的刺绣摆件订单。一笔笔新订单,让大学生刺绣产业发展有了稳定的资金支持,研发产品达到200多种。现在销售团队已迅速在北京、呼和浩特、沈阳、长沙等地建立了37个销售渠道。“今年,我们25名销售员完成了600万元的销售额,明年我们的目标是突破1000万元,下一步还将组建自己的网络销售团队,注册自己的品牌。”杨福林踌躇满志地说。

  在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车间里,53岁的吴香云正飞针走线刺绣一只蝴蝶。蝴蝶穿花的图案是图什业图王府刺绣的传统式样,常被用在服饰花纹中。“我绣这样一片需要3天,酬劳100多元,每个月最少都能挣1000元。”吴香云说。她和老伴因心脏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孩子还在上学,家里一度贫困。科右中旗推广刺绣扶贫以后,她可以足不出户以刺绣来挣钱。

  为了打造图什业图王府刺绣产业,科右中旗形成了“企业—协会—基地”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企业投资,提供房屋和布料针线等原料,刺绣基地提供培训和组织生产,大学生创业就业扶贫服务协会提供图案设计、订单派发、市场开发、网络销售、技术支持等服务。与此同时,科右中旗还积极推动图什业图王府刺绣走出去,与湘绣、苏绣等四大绣种交流合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将中国绣品销往海外。

妇女们欢声笑语围坐在一起进行刺绣。 岳额日敦

嘎查妇女刺绣作品展示。 张银山 摄

  贫困妇女成为挣钱能手

  今年大年正月还没过完,在巴彦呼舒镇乌逊嘎查妇女王金莲家里,三五个姐妹围坐在一起,或绣花,或缝布,或研究绣法配色,赶制年前接下的订单产品,大家飞针走线,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王金莲家里4口人,靠种地供两个大学生。

  王金莲说:“去年,我靠刺绣挣了7000多元,除了补贴家用,还买了70只小鸡,年前卖了50只,又挣了3000元。”异地搬迁项目实施后,她家住进了新房,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生活的有滋有味。

  现在,在科右中旗,像王金莲这样的刺绣大户还有很多,家家有手艺,人人是绣娘,光是乌逊嘎查从事刺绣的妇女就有80多人。

  家住代钦塔拉苏木布日很芒哈嘎查的徐牡丹,今年40多岁,丈夫患有肺结核、高血压、腰间盘突出等慢性疾病数年,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徐牡丹一个人的肩上。通过学习刺绣手艺,徐牡丹的家里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家里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靠自己的努力,去年,徐牡丹挣了1.2万元,这是她从没有想过的事。她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这样的新生活。”在她的带动、培训下,嘎查40多名绣女开始了王府刺绣,其中多数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该嘎查妇女都参与到了刺绣产业中来,每家每年通过制作绣品有数千元的收入。

  徐牡丹说:“我现在的技术还不够好,还想学习更好的刺绣技术。”徐牡丹的这番话说出了科右中旗从事刺绣技术妇女们的心声,她们已经把刺绣从之前的爱好演变成为了事业。

  一根小小绣花针,“绣”出了美好生活。

    原文链接

    http:/mg.northnews.cn/2018/0308/2788279.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