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内蒙古苏尼特民俗文化

来源:内蒙古民俗网 作者:      2020-05-12

苏尼特民俗文化




四季营盘:苏尼特人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中,形成了独特的放牧习俗。他们根据气候、季节和环境特点,轮流选择春、夏、秋、冬营地,过着放牧生活。

春营盘:选择避风向阳、牧草好,有水源的地方建营盘。惊蛰前后,接羔前搬到春营盘。

夏营盘:选择水源较好,视野辽阔、空气清爽、蚊虫少、牧草营养丰富(如沙葱等植物)的丘陵地带为夏营盘,随着草场经常更换营盘。

秋营盘:秋季是畜群抓油膘的关键时期,所以选择优良草场,主要靠山谷、戈壁滩和避风条件较好的地方。因为季节逐渐变冷,大多选择地势较低的地方。

冬营盘:选择山谷避风处的凹地,有芨芨草滩,山丘阳面地方建冬营盘,冬营盘条件好,不刮白毛风,不积雪,水草好,能预防黑白灾害,常年固定使用。

苏尼特人用不同方式命名营盘,将春秋营地叫“好努都”,新建的冬营盘称为“朝鲁盖”,多年的冬营盘叫“呼勒吉森”或以住户的名字命名,多为以地名命名。



搬迁:苏尼特人在四季搬迁时,先查看地势,做标记,在记标记的地方搭蒙古包。迁居时选择吉日,选择晴朗无风的日子。择日分为白、红、黑日,白日吉祥,红日对畜群不利,黑日有灾,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迁居时逢红黑日,先点燃两火堆,然后用漏斗勺舀水。如果迁居外地他乡,带走一块火撑基石。搬家时把遗址收拾干净,忌讳骆驼踩蒙古包遗址。



走敖特尔:即走场,走场是游牧生活的一种方式。遇到旱灾、雪灾时赶着畜群走场,有时到临近旗县走场。



印记文化:蒙古族的游牧生活方式造就了独特的印记文化。印记文化起源于祖先崇拜的日月神光。蒙古族自古以来有给牲畜烙印的习俗,打烙印是为使自己的畜群区别于其他畜群的标记。主要给大畜做记号,把印子烧红印在马、驼、牛的大腿两侧,牛可以在牛角上用小印子,这样便于辨认。印子是用铁制成的各种图案,如太阳、月亮、叶子、如意、数字、文字等。据初步统计,蒙古高原上游牧民族用过的烙印有4000多种。

目前,在苏尼特左旗民间流传下来的印记共有86种,对于界定地域和辨别牲畜起到重要作用,并具有象征意义,已经形成一个单独的文化现象。苏尼特人十分珍惜铁印子,在印把儿系上哈达,放在蒙古包哈那顶上,忌讳跨过印子,不能印在地上,这样会受穷。苏尼特人给牲畜打烙印时要进行打烙印仪式。打烙印前焚香熏印,用奶皮涂抹,完成后请老者祝福五畜繁荣。



阉割:苏尼特人很早掌握了阉割技术。羔羊当年春末夏初阉割,牛2岁、马3岁、驼4岁阉割。多在春、秋两季。

阉割羔羊时,在蒙古包前铺毡子,奶桶里放奶油、小米。阉割与畜群主人选择留种羊的羔子,用哈达或彩带做记号。阉割者诵祝词,在火堆上烧一块奶皮,意为五畜繁荣。阉割完毕请阉割者和帮忙者吃饭,赠送礼物。



春季阉割公马十分热闹,请周围的人们聚在一起,年长者烧铁棒,年轻力壮的套马,按倒后阉割者用夹板夹住睾丸,用烧红的铁棒阉割。秋季阉割公驼,与阉割公马相似,阉割二岁公牛与阉割公马相同。



奉做神物系彩带:为敬奉天、地、星辰、火神、佛祖,苏尼特人有封神畜系彩带的习俗。五畜各有其代替的神抵,给绵羊系彩带祭星辰,给马系彩带敬圣母,给牛系彩带敬寿星,给骆驼系彩带敬普贤菩萨,给山羊系彩带敬阿弥陀佛(选红毛山羊)。有的专指一专神,如星辰、火神、敖包神或佛。祭词并系彩带,祈祷五畜兴旺。在秋季请喇嘛念经,祭奠火神,敬奉神抵,给五畜系彩带。祭佛时,在佛像供奉上方柜子上,焚香点灯,用果子和肥羊尾敬奉,邻里都来参加祭拜活动。



封神畜放生:苏尼特人将品种好、繁衍多的母畜、骏马、杆子马、种马、多年用的套车牛、宠畜、给孩子送的牲畜等有特殊意义的牲畜,封为神畜,不宰,不卖,放生让其自然死亡,死后把神畜的头颅放高处,堆放石头,以示纪念。



拴羊羔绳:拴羊绳(获格挪)是牧民春季拴羊羔的绳子。获格挪由主绳、拴绳和木(铁)橛子组成。在春季接羔时,牧民择日拿出获格挪,请邻居喝茶,庆贺牲畜开始繁殖。拴羊羔时间大约在3月初至4月中旬,4月中旬开始挤羊奶时收起获格挪,放在接羔袋中挂哈那墙头。等到祭敖包时,象征和祈祷畜群繁旺,有人将获格挪挂在敖包上。待到秋季牧民庆丰收时,进行招财仪式时,也把获格挪拿出来,系白色哈达,涂上奶酪等,老人诵“获格挪颂”。



祝福种畜:苏尼特人在大年三十除马群外,把所有的牲畜都圈到浩特,初一拿出备好的奶盘子,用黄油等涂抹种畜额头,用绸缎做彩带系其脖子上,在其背上撒一把小米,祝福它繁衍壮大。初一羊群出圈时。朝西北方向出牧,晚上回来时从西南方向进浩特。忌讳朝东和东北方向出群。主人在羊圈中设一简单的坛,焚香祈祷,准备丰盛的食品(但不能有肉制品),装在夏季用的酸奶袋中,拴在骆驼前峰右侧,送给牧羊人,拜年的人不得从畜群中间过,绕着畜群到牧羊人处拜年。晚上回家后把食品袋挂哈那墙头,待到初三,拿出食物共同分享,祝愿五畜繁衍。



养狗习惯:牧民有着养狗的习惯,牧羊狗在生产生活中起到很大的助手作用。为此,牧民十分珍爱自己养的狗。看家狗安排选声音大、毛紧、腿短、耳朵长、目光尖锐、体壮、嗅觉灵敏、足圆等特点的狗。从小开始进行训练。狗能帮助牧人保护畜群、下夜、守家等。

猎狗可以帮助打猎、守家、下夜。猎狗要挑选良种、毛短、腿长、内翻足、立耳、嗅觉灵敏、芽嘴尖、肚细、灵活等特点的狗,从小精心驯养。



擀毡子:擀做毡子是牧民的一项重要的活动,牧民用绵羊二茬毛擀制毡子,把擀制毡子的时间选在农历八月上旬的风和日丽的晴天,选拔河畔草地,请亲碰好友一起擀制。大家带上制作毡子的用具,互相帮助劳动。制作毡子时,用母毡。母毡必须是上等标准毡子,如果自家没有母毡,就到有威望的长者家,请母毡。男的包毡子,女的絮羊毛,用马匹拖拉。有人颂祝词,其大意为:

祝愿吉祥如意、平安长寿

草原是我们的家乡

蒙古包是我们的驻处

佛主永远保佑我们

因为主人是一位善良的人

凭神明保佑、圣主开恩

我们有了无数的羊、五畜兴旺

天降瑞云、地呈万福

四季富饶、草场辽阔

春季挤羊接羔繁殖

夏季剪长毛、秋季剪短毛

羊毛就象白云、堆积如山

牧人祖祖辈辈制羊毡子

邻里乡亲前来助力

制毡时洒的是清澈的泉水

用绳子拉的是马群里的骏马

制出的毡子的厚薄适宜、经纬适度

我们生产的每个角落

无处不用这美妙的毡子

草原的毡子其色雪白

草原的牧人其心洁白

草原的奶食象白色海洋

草原的畜群就象云彩

这雪白的毡包

是苏尼特人的宫殿

苏尼特人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绳艺文化:绳艺文化历史悠久,并且独具风格。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用于牧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绳艺的技艺千奇百样,原料现成而讲究,体现着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创作意识和文化心理。苏尼特左旗流传下来的传统绳索种类有15种,有草绳、皮绳、驼毛绳、马鬃绳、牛毛绳等等;蒙古包用绳种类15种,生活用绳38种、其他绳索11种,游戏4种。



木器文化: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用各种木头制作各类生产生活用具,凸现游牧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木器文化。木质产品可分为生活用具、生产用具、游戏物品和装饰品。各类木器因采用的原料不同、制作工艺不同、使用文化的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目前,传统木器以他的精巧的做法、色泽、图案、形状以及象征意义,深受群众喜爱,苏尼特人民至今还在制作和使用,广泛用于居住、生产生活、手工艺品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熬奶皮:把牛奶用温火加热到开锅时,用勺子多次扬沸,冒起泡抹后逐渐冷却,形成油层叫奶皮称“乌如莫”。苏尼特人夏季、秋季熬奶皮,秋季奶皮油脂多,拌炒米或加到饭茶里很好吃。每年初次熬奶皮时,女主人戴上首饰,敬天供佛,全家品尝。

嚼克:把奶子盛入瓦罐里,让其自然分解,让油脂浮到上层,叫嚼克即油层。嚼克的多少和好坏与温度有关。温度凉爽、清洁的环境中产嚼克较多。一般1—2天形成嚼克。这时应该及时收拾嚼克,否则下面奶汤渗入嚼克影响质量。拌炒米吃香而不腻,非常可口。



乳制品:苏尼特人用奶子制成各种乳食品,如奶皮、嚼克、塔日格、酸奶、查嘎、发酵奶、酸马奶、黄油、白油、油渣、奶豆腐、酸奶豆腐、生奶豆腐、额吉格等食品。

奶子:奶子分为初乳、生奶、熟奶。初乳是指母畜生育后,头几天的乳汁,营养丰富,较稠浓。苏尼特人祭奠时用生奶,如祭天、山神、敖包或家人远行回来时,让他(她)品尝鲜奶。有时用驼奶、羊奶做药引子,用鲜奶兑奶茶。苏尼特人秋末初冬把鲜奶装进羊肚子口袋中,待到春季食用,味道鲜美,犹如嚼克。

塔日格:春季牧人喝塔日格,塔日格是发酵的酸奶,但酸度不大,可用生奶,也可用熟奶,生奶制的塔日格味道独特。一般把奶子盛于小型陶罐或瓦坛中,用特别木棍慢慢搅拌,如果加些奶脂,其味道更加独特,饮用后开胃助消化。酸奶上加熟奶搅拌饮用,为“豪尔木格”。

额德莫:额德莫分生奶和熟奶之别,也有热和凉之分。额德莫是用酸奶或自然分解的酸奶块,加上白糖吃,味道鲜美可口。

查嘎:即酸乳,其酸度是由贮藏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秋天早些时,贮藏的查嘎特别酸,让品尝者流口水,冬天拌肉汤能除肥肉油腻、开胃,春天水里兑点酸奶饮弱畜,恢复体力。

酸奶:就是发酵的奶子,能酿酒。牛奶、羊奶、驼奶、马奶都能制做酸奶,用马奶制作的酸奶又叫酸马奶,即策格。发酵酸奶时,可用小米和初乳做酵母,也可以从别人家请发酵的酵母。要是从别处请酵母,需带一饼奶子,敬给其主人,主人接受后回敬一杯酒,让它品偿奶酒的遗产,然后送一饼发酵的酸奶。将酵母请来时,女主人迎上去,接受酵母瓶,搁木缸里加上奶子发酵。常搅拌,得发酵起泡后开始酿酒。夏季天天加奶、天天酿酒,避免肉食、油脂和碱盐入内,夏季发酵快,酸性大,不能饮用,可做解毒汁,驼奶制成的酸奶酸性适宜,可直接饮用。



茶会文化:苏尼特民族历来崇尚奶茶文化,奶茶已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奶茶广泛用于日常生产生活、信仰、祝福、接待亲朋好友的领域,形成了除夕茶会、新年茶会、祭火茶会、新居乔迁茶会、游居茶会、擀毡子茶会、新儿三日茶会等等独特的茶会文化。



“乌兰伊德”(肉食)文化:“乌兰伊德”是蒙古族生活中的主要食品,苏尼特部落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乌兰伊德”文化,不管在教育晚辈、尊敬长辈,邻里交往当中,无不渗透着“乌兰伊德”文化。苏尼特“乌兰伊德”主要以牛羊肉为主,传统“乌兰伊德”有全羊席、烤全羊、烤羊腿、石头烤肉、涮羊肉、手把肉、油包干、血肠等,体现了一个民族非常特别的隐性文化心理,而且还充分体现了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

全羊:宴请尊贵客人时,敬献全羊是羊的前、后四条腿,羊背椎,羊头和羊背组成。不上脖子、羊胸叉、肠、肚等。摆放的程序是:前腿在先,后腿在后,中间放背椎骨,上面放上整羊背,把头放其上边,头上放奶皮块,由两个人抬着羊头朝客人方向敬献。给王爷敬献全羊时,用红布盖上,给活拂敬献时,用黄绸盖上,向贵族敬献时,搭上一条哈达。客人先偿一口奶皮,用刀在羊头前额处划十字,从背部侧面割块肉敬火、敬天,自己偿一小块,如果左右有老人时,向年长者敬献一小块,以示敬意。之后摆全羊人拿出刀子割全羊尾尖,与羊头一齐放盘子里,敬放佛龛上。然后从羊背的左右各割一条,从各部位割一块肉,此时客人说“请用全羊”后,把全羊撤走,煮熟,分成小块向主客献膳。

摆乌查(羊背):请客祝寿时遵循的一种习俗,档次仅次于全羊。乌查分为整乌查和半乌查两种,整乌查敬贵宾和长辈,半乌查敬长者或有名望乡领。摆整乌查需要羊头、羊背椎骨、整羊背、胫骨等部位。羊背摆在中间,把羊背椎骨和胫骨放两侧,上面放羊头,再放奶皮,羊头朝向席客人敬献。首席客人,先偿奶食后将羊头和尾尖敬献佛龛前,再割一条羊背肉祭火后,大家分食。先吃胫骨、分解羊踝,以“马”相摆放桌子上。半乌查是把整羊背的四周用刀切开,修成较长方型的羊背,其它与整羊背相同。

肩甲骨和四根肋条:这是仅次于乌查的一种礼节。请客或平时的家庭宴席时,敬长辈的一种方式。需要肩甲骨和四根长肋和其它肉块,先摆好肩甲骨,两侧放二根肋条,下放肉块,肩甲骨尖头朝受礼人,受礼者先割一块肉祭天,然后割开脆骨放在一边,开始食用,不能独食。肩甲骨肉,必须大家分食。

手扒肉:牧区从秋季末到来年春季,几乎天天煮肉吃,晚上煮手扒肉,第二天早餐也是奶茶和肉。



剃胎发:初次给幼儿剃胎发时,进行剃发仪式。男孩5岁或7岁时,女孩4岁或6岁时,父母择吉日剃胎发,一般在清明节前后进行,有时在夏、秋季进行。找1名与孩子属相相合的人动第一剪。

为子女剃胎发时,收拾好房屋,请亲朋好友,备上果子和奶食盘请大家喝茶。然后请来与子女属相相合的人,用系哈达的剪子剪一撮胎发,装入绸缎小袋挂其衣领背后。另一人,再把其余头发剪下来,额头上留一部分。客人们向剃发孩子送礼物。剪其头发者给小孩脖子上放一条哈达,送一份礼物,长者唱祝福词,其大意是:

吉祥如意,长命百岁

遵守传统的礼节

跟踪前辈的做法

选择明媚的春天

在这万物复兴的季节

亲朋汇集一学

举行盛大仪式

使用吉祥的快刀

剪掉你的胎发

祝你健康成长、体魄魁梧

财源滚滚、朋友众多

关心国家、孝顺父母

一生平安、大吉大利!

祝福后,在前额上亲一口,父母向客人敬三杯酒,大家一齐吃拌黄油红糖的稠米饭。一般剪胎发宴,不准备浑食,待客人走时,让剃发的小孩向客人送礼物。随着生活富裕,现已举行小型那达慕、赛马、摔跤等。




【责任编辑:長樂】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