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呼和浩特有座千年之塔 你见过吗?

来源:光明网 作者:      2018-08-09

 

  千年白塔依然雄姿不减

  丰州跨越辽宋金元4个朝代,曾是一座人口超过25万的繁华都城,战乱迁徙使之成为空城。千年之间,大黑河几经改道,洪水淤泥将往日的喧嚣深埋厚土之下,仅留给世人一座有“白塔耸光”之称的万部华严经塔……

  白塔耸光

  7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巴彦镇的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前。这座八角白塔总高七层,两层壶门,一层平座勾栏,一层莲台,造型洒脱秀逸,塔檐采取“叠涩出檐式”,层层回收,每层均在八面檐下嵌以铜镜,共计224面,菩萨护窗,天王护门;每层转角和第七层椽下系风铃,风吹铃响,在细雨中传来阵阵铃声,空灵悦耳,塔身兼具辽代木构技术和宋代装饰风格,被称为“辽塔的面子,宋塔的里子”。

  当日,由于天气原因,白塔机场多架航班停飞,两位从北京来的游客,趁机叫了“滴滴”出租车,来到这座盛名在外的白塔,一探究竟,得知塔内已禁止游客登塔,两人抱憾而归。

  “初极狭,才通人”,这句描写桃花源的句子正适合说白塔,白塔第一层非常低矮,成人需猫着腰通过,沿着塔内楼梯螺旋而上,楼层逐渐高挑,视线逐渐开朗。由于万部华严经塔曾经香火不绝,不少香客曾在塔内烧香拜祭,对这座砖木结构的国家级文物构成了消防隐患。如今,塔内已撤离香案,封塔保护,严禁游客进入。

  从发现到保护

  由于白塔所在的巴彦镇自古水土丰美,大黑河从这里蜿蜒而过,带来了充沛水资源的同时,也在千年之间多次洪水泛滥,几经改道,席卷而来的淤泥逐渐覆盖了丰州故城,足有6~7米之厚,将曾经的繁华深埋厚土之下。根据古人建造的水文监测站,途经故城的大黑河河道千年间已经偏移了近五公里,让人有沧海桑田之感。

  如今,曾经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丰州故城仅余西北角的万部华严经塔,由于历代民间的修缮,再次证明中国历史上“城倒塔不倒”的规律。尽管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部门对白塔进行修复的时候,黄土已经漫到塔身6米多高的莲花台,不少孩童爬上莲花台,在塔身经洞间穿梭玩耍,这也是不少呼和浩特市东郊老人的童年记忆。

  7月24日,记者在白塔底部看到,外墙的护门天王雕塑衣带飘飘,头部因千年腐蚀,几乎剥落殆尽,文物保护工作者用金属条对天王雕塑进行固定,以免整体脱落。“由于年代悠久,塔上部分雕塑受损严重,无法补配,对它们的修复成了技术性难题,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前来查看,也暂无方法。”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体广电局副局长朱珠告诉记者,目前工作人员只能防止雕塑进一步脱落,等待将来技术升级,才能进一步进行修复。

  “走近白塔需要下台阶,台阶底端才是当年辽代的地基,经过千年洪水冲刷,如今我们脚踩的地面已比一千年前厚了不少。”朱珠告诉记者,丰州故城的秘密,全埋藏在如今巴彦镇白塔周边的地下6米之内。

 

  工作人员在拆除违建

  吟鞭斜袅过丰州

  一千年前的丰州故城,东西横跨1000米,南北长达1200米,城中有十字大街,划为四个坊区,常住人口达到25万,城中一派繁华气象。

  根据白塔内碑文,故城内城关有东关西关,有药师阁巷、牛市巷、麻市巷、酪市巷、固染巷等地址,说明城内药铺、卖牛、卖麻、卖酪、染布都成规模,是一个商业模式比较成熟的城市。元代诗人刘秉忠在《过丰州》诗中曾描述当时城市盛景:“晴空高显寺中塔,晓日平明城上楼。车马喧阗尘不到,吟鞭斜袅过丰州。”

  马可波罗途经丰州故城时曾留下游记:“这个省(丰州故城所在的天德省)出产大量优质的石头,可制成天青色的颜料,这里用骆驼毛织造布匹,人民以商业、农业、手工艺维持生活。”同时,马可波罗还对丰州故城的多民族混居进行了记录。记者了解到,根据学者考据,辽金元时期的丰州,除了契丹、汉族、女真族、蒙古族、东通使族、西通使族、瞎乙刺族、移室族等多民族人民,还有来自中西亚的“色目人”,多民族杂居,共同促进了丰州故城的融合发展。

  “丰州故城最早可以是呼和浩特市的雏形了,有传说阿拉坦汗建都时不忍打扰白塔,西行40里(现在约20公里),建都旧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体广电局文物办主任李平告诉记者,从此呼和浩特市的中心偏移,白塔所在的丰州故城逐渐沦为耕地。

  记者了解到,解放初期,丰州故城的四周墙体还很清晰,随着河西铁路穿城而过,城墙加快了腐蚀速度,如今逐渐湮没,只剩下南城墙孤居一隅,和地下的丰州故城一样,成了一座消失的城市。

  探究丰州城

  在白塔内,文物工作者在发现了契丹文字钱币,一眼望去与汉字及其相仿,细看又觉得处处多两笔少两笔,彰显了拓跋氏鲜卑逐步汉化的野心。

  1982年,在白塔内还出土了一张元代的纸币——中统元宝交钞,根据纸币上的文字考证,这张纸币应是元代早期发行的一张纸币,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纸币实物。

  1970年,在丰州故城内还出土了6件精美的瓷器,其中一件元代的钧窑香炉巧夺天工,已成为我国的“国宝”,并游历了半个地球。

  “当年的丰州故城盛极一时,随着北方战乱的频繁,老百姓们逐渐弃城南下,有些带不走的贵重物品,就埋在自己院内地下,等待太平年岁返回挖走,却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宝贵的窖藏,”李平告诉记者,曾经繁华的丰州故城随着战乱成为一座空城,随即又被洪水淤泥深埋,如今地表约6米之下,埋藏着原汁原味的故城原址,犹如被火山岩浆封存的意大利庞贝古城。

  “十几年前,曾有郜独利村的父子俩联合外地人进行盗掘古遗址,被抓后判了十年。”李平告诉记者,如今整个丰州故城遗址都有文保员进行巡查,随时上报情况,地表严禁新栽树木,以防树大根深,侵蚀地下的丰州城。

  拆除周边违建

  距离白塔200米的低洼地里,有一个二手门窗回收市场和多处废品收购站,笼罩在白塔古朴典雅的影子里,已存在20余年之久。

  7月21日,赛罕区巴彦镇政府组织城管、公安、土地等单位,进行多部门联动,对临近白塔的17家废品收购站和二手门窗回收市场进行了统一清理。当日,巴彦镇城管大队巴根那带领队员20余人,车辆5台,调用大型机械2台,运输车辆2台,对塔下约500平方米的违建进行拆除。由于连日阴雨,拆除地点成了低洼泥坑,运输车辆几次被陷,最后采用拖车顶着大车这一招险棋,让荷重的运输车脱离泥泞。“完成拆除工作后,已经是晚上21时许,我们全天冒雨进行作业,还白塔周边以原貌。”二中队中队长侯丰告诉记者,巴彦镇不仅是文物保护的重镇,还是首府的水源地,根据相关条例,周边严禁开设废品回收站。

  “文物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可复制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周边的废品回收站,因历史问题遗留多年,既不美观,还对白塔具有一定消防隐患,”镇党委书记马瑞青告诉记者,废品回收站所处的土地性质复杂,部分还在村民手中,将来政府会要求村委会理清周边土地权属,未来根据条件,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绿化。

  “根据国家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周边有建设控制地带,万部华严经塔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200米内严禁建设其他建筑物,200米之外延伸100米,建设需要文物部门审批。”朱珠告诉记者,白塔目前正在坚守建设控制红线,还白塔以原貌。

  将建遗址公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属于国家所有,不依据土地的所有权而改变文物的性质,但文物保护是由属地负责,自1982年文物保护法通过后一直如此。

  “文物处在哪一级的政府管辖,哪一级政府就负责文物安全,自2014年明确权属后,万部华严经塔归巴彦镇的属地管理,保护有责,破坏负责。”朱珠告诉记者,政府与乡镇签订了三级文物安全责任书,具体到区、镇、村。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首府大遗址保护工作,进一步规范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自治区文物局已将丰州故城公园建设项目正式立项。目前,项目推进工作有序开展,《丰州故城遗址公园保护规划工作书》和《丰州故城遗址公园前期工作预算》已编制完成。下一步,市文新广局将通过保护规划,统筹安排对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和病害勘查、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修缮加固、保护利用和监测预警计划,确定丰州故城的历史与文化展示主题、展示分区及展示内容。

  原文链接:http://www.saibeifeng.com/fcqc/201808/03/t20180803_6474935.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