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文博会上的内蒙古故事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      2018-05-21

  春风骀荡看文化

  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的内蒙古展区,以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备受关注。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独具匠心的文化创意产品等,与民族特色文化融合,注重艺术性和实用性,让中外人士既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感受到了科技的脉动。50多家参展企业用世界听得懂的声音,讲述着精彩的内蒙古故事。

  ——编者

 

  内蒙古展区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乌兰牧骑宣传片。

  推动文化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为期5天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内蒙古文化产业综合展区位于1号馆中部,展区全文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乌兰牧骑宣传片。展区以五彩哈达和四季为主线的装饰,喜迎八方来客。

  在乌海展区,鲁婷将黄河的事画在了黄河岸边的石头上,她心中《福河的故事》使黄河水冲刷过的石头仿佛有了灵性,这样的“匠艺文化”引来无数人观看。

 

  2018内蒙古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上现场签约17个项目。

  来自包头市问号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的创新更加让人耳目一新,微缩的3D打印景观向人们讲述了1958年到2008年的包头故事。一个个安装了机芯的昆虫标本,更是展示了工业之城的创新动力。该公司总经理曹建伟说:“创新,我们一定要以‘内容’和‘硬件’为主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大家见证内蒙古文化的力量。”

  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创意,正不断提升草原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内蒙古发展文化产业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化产业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释放出更多活力。文博会,也成为精彩诠释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繁荣的巨大动能,成为世界了解草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闪亮窗口。

 

  内蒙古博物院工作人员为参观者讲解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

  在内蒙古展区,身着民族服饰的兴安盟姑娘苏日娜拉着马头琴,乐声悠扬,引人驻足倾听。展区内精致的展柜、展品、展台的静态展示,与LED大屏幕上的光影相映成趣。观众们一边看展,一边用手机扫现场魔方上的二维码,通过扫码关注每个感兴趣的企业。观众的关注增加了各个企业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文化内蒙古被观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存在手机里。

  挖掘精髓寻找市场对接点

  内蒙古高勒牧德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展位醒目地写着“草原的礼物”。参观者们的目光汇聚在一个个身穿蒙古族服饰的公仔上,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大小差不多,神态可掬的公仔身着蒙古族28个部落服饰,这套创意产品辨识度比较高,仅去年这套公仔就作为“草原的礼物”被定制了6000套。因为饱含传统文化的基因,董事长索伦嘎吸引了海南媒体的记者采访,在镜头面前,她代表内蒙古的企业向海南的企业发出邀请:“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愿意尝试将海南的民族文化和热带风情元素创新运用,也真诚地希望海南的企业到内蒙古寻求更广泛的合作。”

 

  与兄弟省市参展商洽谈合作事宜。

  呼斯楞是来自草原的一名原创品牌设计师,他设计的手工艺品每一样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典范。赞部落品牌负责人胡琴带着“民纹再现”和“民艺新生”两组研发主题参加文博会,这次带来文博会的民族纹样水、山、云和雕刻工艺结合在一起。把民族工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细化的深耕。目前,已经把蒙古族各个部落纹样部分梳理出30多个典型性纹样。

  在内蒙古展区,既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感受到科技的脉动,企业家们用世界听得懂的声音,讲述着内蒙古故事。

  一条微缩的民国时期的呼和浩特老街,让参观者惊呼难忘。内蒙古大正传媒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在试图利用科技手段填补国内微缩电影模型的空白。

 

  观众通过二维码了解内蒙古参展企业。

  如何走出一条“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新路,成为内蒙古企业共同面对的课题。

  在文博会上,以“天堂草原,魅力青城”为主题的呼和浩特市展区以独特的草原文化魅力和科技展示受到参展观众的高度关注。今年,呼和浩特市出台《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意见》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意引领、融合发展,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为基本原则,提出到2020年,将呼和浩特市打造成为国际草原文化创意与交流中心,文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5%。

 

  小朋友非常喜欢身着蒙古族服饰的公仔。

  塞音作为文创产品“蒙古的夏天”品牌的市场总监,他选择和内蒙古博物院合作,通过这种深度的战略合作,他可以共享博物院藏品资料。他坚信草原文化有许多精髓,只要用心去挖掘,总能找到与市场对接的点。在跟内蒙古博物院合作的这两年里,他们开发的马头琴系列产品已经成功走向市场。如今,内蒙古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品种类从几年前的313种发展到现在的6117种,合作厂家从12家发展到现在107家,文创产品销售厅成为博物院的“最后一个展馆”。

  充满创意的展品,全方位展示了内蒙古“文化+”加出来的魅力。文化融合出来的“新风貌”为文化拓展出新的边界与最大可能,也让世人能用心体会产品背后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

  “走出去”赢得一个大写的赞

  在文博会开幕当日上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2018内蒙古文化产业项目(深圳)推介会上,自治区共遴选推介75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额1000余亿元;现场签约17个项目,总投资额92亿元,涉及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等多个门类。

 

  石头上作画吸引了观众。

  内蒙古三盛公小镇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华睿在推介签约会上和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政府完成了签约。陈华睿告诉记者,内蒙古文化和旅游的资源非常丰富,现在高铁和交通的通达,已经使内蒙古的旅游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吸引了企业的投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文化旅游的扶持力度很大,无论是土地、政策、资金、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全国已经没有差距了。在内蒙古投资,我们很有信心。

 

  交易成功,扫码支付。

  内蒙古是全国唯一同时享受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优惠政策的地区,同时还享受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沿边开发开放、兴边富民等优惠政策。内蒙古投资环境优越,宏观政策叠加,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时代”。

 

  来自兴安盟的苏日娜现场演奏马头琴。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政策,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文化产业增速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把文化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全区文化产业连续四年年均增长22.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4年的2%提高到2017年的3.2%,预计到“十三五”末达到4%以上、逐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自治区支柱产业目标。(记者 赵丹 包萨茹拉 梅刚 海立艳)

  原文链接:http://jswm.nmgnews.com.cn/system/2018/05/18/012494576.shtml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