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走进五原县再现古老的农耕岁月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阿荣      2017-11-15

   

  扇车,也叫风扇车,是汉代发明的用于清除谷物中的灰糠、杂质、瘪粒等的一种工具。

 

  大胶车。

 

 

  农舍。

  千年古郡五原是河套地区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唐代诗人李益在《过五原胡儿饮马泉》中描写了五原的原野上,杨柳拂水、丰草映目、风光绮丽的景色。关于五原,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上曲》中有“五原秋草绿”的诗句,张敬忠的《边词》中有“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的诗句。

  走进五原,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扑面而来,蒙恬北筑长城,卫青抗击匈奴,北魏沃野镇起义,王同春修渠治水,冯玉祥“五原誓师”,傅作义“五原抗战”。五原有2400多年的历史,先民们通过移民屯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五原成为土地肥沃、水渠纵横的“塞外江南”,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农耕文化。

  走进位于五原县隆兴昌镇的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农耕文化博物馆、观光农业采摘区、河套农耕文化体验区、河套民俗文化村、河套农家乐等6个文化产业基地,把河套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全方位勾画出了从古到今河套农耕文化的全景图。

  《史记》载汉文帝语:“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然而,绵延了几千年的古老的耕作方式早已被机械化取代,被敬天惜物的农民倚仗了几千年的传统农具陡然闲置,如原始的斧、锛、凿,及后来的大田作业农具耒、耜、铲、锹等。它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延续、承载着古老的农耕文明,它们是一个时代或漫长历史的记忆。

  在河套农耕文化博览苑,那些原汁原味被时光风蚀的农具,那些或笨重或灵巧或简陋或复杂让无数农民累弯了腰的农具,还有风扇车、木轮车、小胶车、大胶车、碾房、小作坊、农舍等等,让人深刻地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稼穑之艰。那些古旧、斑驳、具有历史记忆的生产生活工具,如同一株庄稼对土地的眷恋,一位老农对丰收的祈盼。这里林林总总摆放着耕地的犁,平地的耙,播种的耧,割麦的镰,碾场的石磙,打场的桑叉、木锨,打稻的连枷,木轮的牛车,荆编的粮屯,柳条、蒲草或竹篾编织的畚箕,舂米的石碓,加工粮食的石磨、石碾等等。

  采访时正遇上隆兴昌镇永跃小学的一些小学生在参观。半个世纪前,这些让人熟悉到熟视无睹的器具,如今如出土文物般静默在孩子们好奇的目光里。一位老师对学生们说:“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朴实的五原人,以农为生,以耕为生,早出荷锄种地,暮归喂饲家禽,过着‘相见无杂言,但闻鸡犬吠’的田园生活。农耕器物,是农耕岁月的活化石。每件工具里,都贮藏着一段旧时的光阴,每件农具里,都留存着一段渐行渐远的民俗风情,都渗透着一段浓浓的乡愁。”

【责任编辑:尔玉】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