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纳西族驯鹰习俗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杨晓林 杨清旺      2017-10-15

 

  纳西族驯鹰技艺较完整地延续传承了人类原始的驯鹰技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鹰猎文化。

  近年来,丽江市相关部门对纳西族驯鹰习俗作了专题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组织成立了丽江市鹰猎文化保护传承协会,并颁布了丽江鹰猎协会章程。

  2016年,丽江鹰猎文化基金会成立,丽江鹰猎文化基金会是丽江第一个公益性基金会,以保护与传承鹰猎文化为宗旨,依法帮扶纳西民间鹰猎文化活动,促进鹰猎文化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常态化健康发展。

  2017年6月,《纳西族驯鹰习俗》被列入云南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悠久的历史

  丽江民间一直流传着驯鹰的习俗,传承了古老的驯鹰技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建立了一整套捕鹰、驯鹰、鹰猎的技艺系统,逐渐完成了对鹰速度力量的崇拜、神化,建立了颂扬鹰的品格、赞美鹰的体态、传承鹰的精神的文化体系。

  据宋代范成大《滇海虞衡志》卷六记载:“滇人喜赶山,多畜鹰,臂之者盈市,此皆效用于人之良禽也”。纳西族牧民情歌《哦默达》中有一首唱道:“……丝线缝起了它的眼睛,獐皮拴了它的双脚,犀牛角板扣在了它的尾羽……”在这首古老的情歌中,有了对缝鹰眼,拴皮脚绊,扣尾板等纳西族驯鹰技艺的专用名词术语。

  纳西族传统大调《猎歌》,以对唱形式,叙述了行猎前的准备,出猎中的境遇,获猎后欢欣的场景。据此可知,纳西族驯鹰术应该是发源于原始狩猎时代,成熟于部落迁徙时代。

  在古老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典籍中,出现了关于架鹰、牵狗的象形文字;同时,在古老的东巴画中,大量出现了架鹰、牵狗的战神形象。在纳西族部落游牧迁徙时代,纳西族驯鹰已经和纳西族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了。

  在纳西族驯鹰习俗的专用术语方面,纳西族驯鹰的内容分为:捕鹰;缝睑;上脚绊;封尾;开食;喷水;开睑;架手;熬鹰;兑膘(调膘水);叫拳;鹰猎;放归自然。

  驯鹰的步骤

  纳西汉子李舰文,对鹰猎文化颇有研究。“当年还是小伙子时,举个鹰、牵只猎犬,在许多亲朋好友眼里就是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 他说,自幼在家里耳濡目染,经常接触到鹰和猎犬等知识,年纪稍长就喜欢上了鹰猎文化。

  李舰文从小就跟着伯父李红藻和岳父杨汝余两位前辈学习驯鹰和放鹰技术,参与驯鹰、养鹰和放鹰已经20多年。目前,他已是丽江周边从事驯鹰、放鹰爱好者中的佼佼者之一。

  “鹰是一种性情刚猛的动物,对人类的世界很陌生,受到惊吓的鹰可能会性情大变,难以驯服。”李舰文介绍,驯鹰人要戴上牛皮手套,将鹰架在手上开始“熬鹰”。

  “熬鹰”是驯鹰的第一步,将鹰的眼线解开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把鹰架在手臂上,哪里人多就带它到哪里去。

  “鹰猎需要鹰、狗、人三者的配合,缺一不可。所以晚上休息时还要把狗拴在旁边,让鹰不怕狗。”李舰文说,整个“熬鹰”过程需要8-15天的时间,直到鹰架在驯鹰人的臂上能够安心进食、睡觉,“熬鹰”就算基本完成了。

  “调膘水”是驯鹰最为关键的第二步。“膘水”是指鹰肚子里的膘油。在“熬鹰”的头一两天内,它每天要吃约三两上好的新鲜牛肉,让它吃饱吃好。然后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就要控制鹰的进食量,每天仅让它吃八成饱,让鹰既体能充沛又有捕食欲望。

  驯鹰的最后一步是“叫拳”,即在鹰进食的时辰将鹰带到空阔的地带,解开脚扣,让鹰自由飞翔,然后举起平时架鹰喂食的一只手臂,喊着口令,让鹰飞回手臂吃食。训练开始是在人少的地方,然后是在人多的地方,直到在任何地方只要鹰听见口令,就飞回主人手臂上才算大功告成。

   鹰猎的价值

  每年从10月份到次年的2月份,纳西鹰猎人便可上山“鹰猎”了,当地俗称“放鹰”。猎人带着猎犬和猎鹰,选择一处山鸡与野兔生存活动的区域打猎。纳西语称为:“我克科克”,意为:“放鹰放狗”。

  “‘撵山’(驱赶)的方式,捕猎野物。这是一项团体娱乐活动,一般要4人以上参与,分工明确,又要相互配合。”李舰文说,放鹰的最佳时间是在下午,此时其食欲相对增强,猎犬则在上午精神饱满,体力旺盛。因此在鹰猎活动中,有“早狗晚鹰”之说。活动要把握好时间,要留心犬、鹰、人的体力状况。

  “我们都到山上打猎,不过,每次都要换山头,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不能涸泽而渔。”李红藻说,春节过后选择鹰迁徙的路线把鹰放归自然,让鹰去繁衍后代,既减少饲养成本也维护了生态平衡。放归时,还要请纳西族东巴祭司做祭祀仪式。

  “鹰猎文化包罗了众多科学领域的知识、生物学、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兽医学等,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纳西族驯鹰是人与人、人与鹰、人与狗、鹰与猎狗之间和谐共融、互相配合、团结协作的过程。

  纳西族驯鹰直接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驯鹰传统,其最核心的价值在于遵循自然生态的平衡与和谐;它还具有民族学、民俗学价值;它是唤起纳西人民拼搏奋斗精神、增强团结协作的典范。

  驯鹰习俗广泛流传于纳西族聚居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父传子、祖传孙,在民间自然传承,也有部分师徒传承,其传承谱系较为单纯,村村寨寨的驯鹰人基本上都掌握驯鹰核心技艺。

  今天的纳西人养鹰、驯鹰不再以获取食物为主要目的,它已经演化成为以娱乐健身、亲近自然为目的的民俗活动,是承载纳西族人民文化回忆、文化欣赏、文化传承的生活方式。

【责任编辑:尔玉】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