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失传了的怒族古农作物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阿弟•杨兴华      2017-10-15
  

  很早以前,怒族人就在这怒江大峡谷里繁衍生息,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发怒江,建设怒江。据怒族老人讲,怒江大峡谷里最早的农作物是荞、汕米及类似于汕米、怒族人所说的笼兆。

  这些作物中,荞为上等保健食品,它可分为苦荞和甜荞。苦荞可酿制苦荞酒,酒汁色绿或稍黄,味香,饮用时口感比别的粮食酒好,辣度也够劲,另可做成面,均可用凉水或烧开的水搅成糊食用,也可做成苦荞粑粑,苦荞酒和苦荞粑粑有一定的清凉解毒作用。甜荞也可做成面,用煮沸的开水搅成糊食用,也可酿制成甜荞酒,却在市场上处于劣势。甜荞米制成的荞米饭,因吞咽性特别好,又有降脂作用,和煮成粥的荞米饭一样是高龄老人及高危病人食用的上品。而制成的荞米肉拌饭味香可口,是怒族自古以来接待贵宾佳人的美食。汕米的用途也一样,脱其皮后,即可做成杆酒,也可煮成粥和做成粑粑,因糯汕米粘性强,做汕米粑粑大多选糯汕米。

  在民间传唱的《则兆好》一首歌中有“则兆好、笼兆好”的歌词,大多数人都多少会哼几段,但都错唱错听为“弄兆好”(怒语是找牛草)。2005年在我下村发动小春生产工作时,和当地百姓谈到笼兆。一位白发苍苍的怒族老人跟我说:“孩儿们,你们说的弄兆,是把农作物笼兆说成了找牛草的弄兆,应该是古时怒族民间生产的农作物笼兆。”“笼”和棉谷、老姆登、知子罗、沙瓦等村怒族话说的“拉”字同音,“兆”和怒话里的“食”一词同音同意。他还用手比划着介绍说,笼兆穗如汕米穗,拇指般粗细(直经约0.8厘米),长约5、6寸,色灰白,脱其皮后颗粒晶亮,似如白珍珠粒。而今,怒江峡谷已无处可寻笼兆这一农作物。然而,我们峡谷怒族,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迈入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很快,且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先进科技的融入,大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农业发展。种植笼兆,产量低,择地性强,发展慢。因此,笼兆作物在峡谷农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逐渐被淘汰。

  这些年,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不少边民频繁往来于中缅两国,娶妻嫁女,促成两国人民成为侨胞、侨眷的关系,往来随之密切。同时,这也给寻找失传了的怒族古农作物带来了很好的机遇。2007年,一位中年怒族男子前往缅甸做小生意时,在缅甸北部克钦邦怒族人居住的村寨中,亲眼目睹了怒江峡谷已销声匿迹失传近百年之久的笼兆。这一发现,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看,不值得一提,但从研究怒族原始农业或了解怒族农业发展历程的角度来探讨,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的。

【责任编辑:尔玉】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