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记忆

来源:北疆风韵 作者:理解      2017-03-13

  总有一些事让你陶醉一时,也总有一些事让你铭记一生。

  久居城市便想到大自然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亲身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烦心的事时时袭来,不断充斥着那笨拙的大脑,即便有一两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如过眼烟云,哪怕是绞尽脑汁去想,也不能将那自认为还算美好的东西描述的那么完整,反倒为自己错乱的记忆而苦恼,平添了一些忧愁,令人心境不佳,于是决心不再去想那可以陶醉一时的好事儿。

  暂别喧嚣的城市,走进大自然,变的爽心悦目起来,眼中的山、眼中的水、眼中的绿令我如痴如醉,喜好平静的我忽然欢悦起来,下意识的手舞足蹈,像个顽童,思绪不自觉的回到了童年,儿时的记忆依然犹新,虽说已过去多年,仍铭记于心,在脑子里荡来荡去,家乡美好的传说也令我难以忘怀。

  断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家乡是个不大的小村庄,一条算不上大但也不小的河流在村北穿过,河流的对岸也是一个村庄,两岸光秃秃的,除了村庄和农田什么也没有了,完全没有南方美丽如画的景致。在每个村庄的河上都安有一个泄洪闸,一桥横架南北,有一个好记的名字“八一桥”,不知是谁取的,但却是响当当的,方圆百里没有不知道的。桥东侧的断桥残迹名声更大,不是因为它曾经承载了无数的车辆和行人,也不是因为它记载着这一带的桥梁史,而是因为它有一个美好且又怕人的传说。每年的枯水期,方圆十里八村的男人,都踊跃清理河道淤泥,一是为了挣工分,二是为了能吃上人人羡慕的白面馒头,只有这时,也只有这些男人可以随意将肚子吃的大大的,这种一年一度的清理河道名为“挖河”,这时节是最热闹的,满河红旗招展,人声鼎拂,那时正是“破四旧”时期,有人在“挖河”时提议要把断桥挖掉,有人说不能挖,断桥下压着龙头,这条龙连着三个村庄:李庄、徐楼、草里王。一旦挖掉,龙颜大怒,三个村就遭殃了,现在就这三个村年年旱涝保收,都是这条龙保佑。这样一来,挖河的人在饭前总要先用丰盛的食物祭奠断桥,一保平安,没人再提挖掉断桥的事了。据家乡的老人讲,断桥一直矗立在“八一桥”旁,时不时还有人祭奠,直到一九九八年被洪水冲走,关于龙的传说,毕竟是一种传说,但河流两岸的农田肥沃,旱涝保收一点不假,这条河起到了灌溉和泄洪的关键作用。

  芦苇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小时候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家边的芦苇荡,说是芦苇荡,其实也就是个大沙坑,方圆不足一里,春夏雨水灌满大坑,大坑周围长满密密的芦苇,有两三米高,苇樱随风摇曳,煞是喜人。芦苇荡是村里鸡鸭鹅的乐园,它们在水中尽情的游玩后到苇丛中下蛋,白的、绿的可以随处看到,这便吸引了我和小伙伴们,每次来都有收获,捡蛋虽是件美事,但让家禽的主人看到会被没收所获,甚至挨一顿骂,拿回家也是提心吊胆,会被父母数落一顿,但收获时还是心花怒放的。

  在芦苇荡,我们用小刀做成笛子,和伙伴们看谁吹得好听,比个高下,从中炫耀一番。到了秋冬之交,芦苇被收割,光秃秃的沙坑是我们沙浴的好去处,白天沙浴,弄的土头灰脸,晚上在此捉迷藏,家里人不来找不回,成了野孩子。有时在捉迷藏时,被找的孩子不声不响的回家吃饭,饭后就睡觉了,竟然忘了捉迷藏的事,伙伴们依然动着大脑,瞪着眼睛到处搜寻,那时尚不知有愚人节,现在想来,孩童时代就被“愚”了,不过谁也不生气,像没发生过似的。小时候就是这样,无忧无虑,那时的天真浪漫,多年后仍能记忆犹新。

  老槐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家有两棵老槐树,也不知它生长了多少年了,听祖父说是他的祖父种的,算算也有百岁有余了吧,树高三米多,虬枝繁茂,树叶翠绿,树冠圆圆的像两把偌大的伞,密密实实,雷雨过后,十来分钟才能看到雨水淅淅沥沥从树上滴下,两棵树相距二十多米,但枝叶相拥相连,叠加生长,枝叶遮盖了房屋。花开季节,满树洁白,槐花香甜的味道传的很远很远,花落后,槐树豆像倒挂金钟,从花开到结果,总有些顽皮的孩子爬上树去采摘槐花生吃或拿回去做成干粮,槐豆去皮,里面有一个像塑料的小东西,吃起来非常筋道,只是有些苦。

  我家住在村北头,南来的人,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两棵树,人们在树下纳凉,在树下吃饭、喝水,在树下下棋、打扑克,夏天还三三两两的把床搬到树下睡觉,躺在床上看圆圆的月亮,想着吴刚和嫦娥的美丽传说,颇为惬意。祖母说,这是神树,在树下睡觉的人半夜能听到树上的“仙家”说话,这两棵树活了这么多年,没有人敢故意折树枝,有一个小孩采槐花,不小心折断了一棵树枝,回去就生病了,说的有板有眼,说的神乎其神。我想,这也许是祖母保护这颗老槐树的一种方法吧?旧时家乡的人有些迷信,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有了这个说法,也就有了保护老槐树的法宝。二十一世纪初,因家乡要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省道,这两棵树被挖掉,当时村里好多上岁数的人都出面力劝改道,但终未挽救它俩的命运,想想实在可惜。

  

【责任编辑:尔玉】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