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草原岩画:启自然之性 成造化之功

来源:内蒙古日报 作者:阿荣;莎日娜      2016-12-20

 

    两人并立。

 

    老虎。

 

    马。

 

    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地区一幅面积较大的岩画,是迄今为止在达茂草原发现的最大的岩画,称为“草原第一岩画”。

    内蒙古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我们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创新发展草原文化,为中华文化增添瑰丽色彩。”

    古代岩画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广袤美丽的内蒙古,从东到西有大兴安岭岩画、乌兰察布岩画(包括达茂草原岩画)、阴山岩画、阿拉善岩画。古老的岩画绵延几千公里,是草原先民劳动、狩猎、畜牧、征战、祭祀、繁育等的真实写照,是草原先民推动草原文明向前的历史轨迹,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保护好古代岩画,就是维护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对创新发展草原文化,加快民族文化强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编者

  “岁月无语,惟石能言。”岩画是凿刻或绘制在石头上的史诗。

  “山岩之上自然有纹,皆为虎马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谓之画石山也。”公元前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记载了岩画。

  阴山之北的达尔罕茂名安草原古老而神奇,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经有人类生存。之后,猃狁、柔然、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在此驻牧游猎、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游牧文化,孕育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明。达茂草原上的岩画,就是这一文明的真实写照的信息载体。

  远古的印记

  12月的达茂草原幽谧而深邃,远处缓坡上几片没有融化的白雪,在太阳下泛着光。一条条裸露岩脉的岩石点缀在起伏不平的草原上。蕴藏在草原深处的远古文明让人无限期待。

  “这些岩石多为花岗岩,色泽灰白而古朴,是大自然风雨侵蚀的结果。岩石的表面,成为草原先民刻绘岩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画布’。古朴的草原岩画‘启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随行的达茂旗文管所所长乔志杰说。

  寻觅古老的岩画,自然少不了在草原深处“驰骋”一番。当我们站在一幅又一幅代表草原游牧文化的岩画前,无不被岩石上绘刻的图形符号所震撼。北方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等,在这些岩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有人物、动物、穹庐、车辆、道路、什物、符号文字、天体等,还有狩猎、放牧、舞蹈、战争等场景。

  满都拉地区的一幅面积较大的岩画,是迄今为止在达茂草原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岩画,故称之为“草原第一岩画”。这幅岩画镌刻在一块巨大的、有多处风裂的黑色玢岩上。乔志杰介绍,“此岩画长5.1米、宽3.4米,面积约17.34平方米。”岩画中部偏下有“一”字形排列的3座尖顶、圆形的穹庐,左边一座穹庐较小,穹庐内因岩石破裂形象不清楚;中间的穹庐较大,内有一人着袍服盘腿而坐,下有一人跪姿作捧献物品之状,其身后是一堆物品;右边穹庐内一人着袍服盘腿坐在一爬伏人的背上,前面有两个人在翩翩起舞。穹庐上方有两队男女舞者,排列雁阵,联臂而舞,舞姿欢快热烈。岩画中部自西南端有一条马车大道,穿过羊马鹿群,直达岩画北端。路侧有一单辕双马双曲轮方舆马车。岩画左部北上方是北斗七星,下有一组联臂舞者作环形舞。乔所长介绍,“这幅岩画牲畜图像最多,有北山羊、鹿、牛、马,马又分奔跑的马,驾车的马,载骑的马。岩画南部还有一匹硕大的马。岩画中有骑马者、牵马者、喂马者。牛儿在哺乳,羊儿在吃草,鹿儿在呦鸣,牧人在放牧。”一幅岩画能同时表现出多种气氛,可见镌刻者的独具匠心。

  以画见史,以史说画。专家推断“草原第一岩画”是匈奴人镌刻的公元前152年的匈奴和亲图。

  居住在阴山南北草原上的远古阴山先民,以猎牧为业,逐水草而生,他们需要传递信息,保留信息。从万年前的石器时代直至清代,他们在大山上、草原中的岩石上镌刻了大小不等的岩画,保存了大量的古代草原文明,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昏时分,我们来到有名的草原岩画群——推喇嘛庙岩画保护区。在瑟瑟寒风中,由乔所长带领,很快在几块较大的岩石上找到了几幅展现人类历史文明的岩画。推喇嘛庙位于百灵庙格少草原东约50公里处,是一片山峦起伏的丘陵地。此地原有清代古刹,故名推喇嘛庙。乔所长说:“约700多年前,元代汪古部统治这一带,留下了较大的村落遗址和一些农具,还有猎牧人的踪迹。这里是草原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推喇嘛庙西北约2公里的第一条岩脉,岩画凿刻在黑色或灰色的石块上,画面大部分完好。罕见的是一幅高1.41米、宽1米的动物群图,有岩羊、北山羊和马等动物形象,还有马蹄印和圆点等图形。在推喇嘛庙一处立崖上,一幅高1.7米、宽0.9米的元代官像清晰可见。

  推喇嘛庙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动物岩画最多,有野羊、野马、野驴、虎、狼、豹、鹿、狐狸等;表现天象的有太阳、月亮、行星、飞行物;有弓、箭、车等。此外,还有人物肖像、碑碣和文字等。这些动物与草原先民的生活相关,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据乔所长介绍,目前在达茂草原已发现岩画2000余幅,创作年代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最晚至元、明、清时期。文化传承历史9千余年,是达茂草原岩画的一个特点。达茂草原岩画的发现为研究和了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和丧葬习俗等提供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恒久的魅力

  12月上旬的一个周日,包头市民伊丽带着5岁的儿子来到包头博物馆观赏草原岩画。她说:“看看我们的草原岩画,感受一下厚重的草原文明。”

  岩画陈列,是包头博物馆的一张名片。其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休闲性为一体的展示特点,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古代岩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岩画展厅山崖般层叠的墙体上刻满各种古老而神秘的岩画符号。数字化辅助展示岩画是岩画展厅的一大亮点。高清大屏幕显示器、二维动画视屏、触摸屏和地面投影互动设备分布在展厅的不同区域。在两台大型互动体验触摸屏前,孩子们在“临摹岩画”,感受着制作岩画的乐趣。循环播放的以岩画内容为题材的微电影《迁徙》《草原牧歌》《出牧》等,演绎了岩画凿刻的文化内涵和草原先民的生活生产场景。

  在包头岩画展区,一望无垠、碧野茫茫的达茂草原写真墙,让观众感受到了草原“无边绿翠凭羊牧”的辽阔。展区中央是仿造草原岩画生成地的石头山群微缩景观,巨石上一位身着袍服的长者,双手打开向上。展区的“草原第一岩画”是按照1:1比例复制达茂草原最大的岩画。

  在博物馆,近距离欣赏草原岩画,感受其散发出的恒久魅力,细细品味自然崇拜和放牧狩猎迁徙的草原游牧文化。

  “尊重岩画的原始状态是岩画工作者保护和保存工作的目标。”乔所长说。

  由于历史久远等原因,有的草原岩画承载的文化知识信息成为了一个个难以破译的密码碎片。因此保存和保护岩画就是复制和传播人类早期文明的记忆。而保存遗址遗物的不可移动,就意味着不可改变甚至不可触摸。草原岩画研究不断提高和加强复制和传播的功能,分享草原文明智慧结晶,是当前草原岩画研究者完成社会需求的一个使命。

  草原岩画作为文化遗产将发挥其展示和演示功能,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增添色彩。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