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内蒙古推行"先培训后付费"驾考模式,这福利你赶上了吗?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作者:      2016-11-07

  

  按照传统的模式,学员上车学习前,要先缴纳全部学费,然后听从驾校教练的安排,进行多人一车的学习。“先培训后付费”将颠覆这个学车流程。学员报名后,先与驾校签订学驾合同以及相关约定条款协议;学员根据自身情况,随时选择不同时段、不同教练员学习,享受“一对一”服务;按课时收费,先学后付,满意付费……这福利你赶的上吗?

  10月24日,记者从全区驾考培训联席会议上了解到,内蒙古全面推行“先培训后付费”驾考模式,明确截止到11月底,计时培训、计时收费、先培训后付费服务模式的驾驶培训机构覆盖率要达到50%以上,到2018年实现覆盖率100%。目前,全区有623家机动车驾驶培训机构,已安装计时系统的驾培机构617家,已实现驾培服务改革的驾培机构292家。

   

 

  今后,学车不再“一板一眼”,不仅可以灵活选择教学时间,还能自由选择教练员,实现“先培训后付费”。

  日前,交通运输部、公安部联合下发通知,《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下文简称新《大纲》)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驾考新政发布后,学员学车考证将产生哪些变化?学车费用是否也会相应变化?就市民关心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驾培科相关负责人。

  ▲驾培协会:学时减少但质量不降▲

  新《大纲》的变化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新”,二是“实”。

  所谓的“新”,指的是新《大纲》的理念、内容和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变和“创新”;所谓的“实”,指的是新《大纲》实用性更强了,更加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虽然学时减少了,但要求驾校培训质量不会下降。

  ▲驾校:计时系统将更加完善▲

  “新《大纲》实施后,培训更规范了。”某驾校总教练辛志辉告诉记者,驾校的计时系统将与车管所对接,这意味着,以后如果没有学到相应的学时,将无法参加考试。

  辛志辉说,以前计时系统未与车管所对接,无论学员是否有学到相应学时,都可以参加考试,对接之后,计时系统已经不存在漏洞。关于“先培训后付费”的计费方式,辛志辉告诉记者,按照要求,驾校会拿出30%的车辆进行试运行,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与旧《大纲》相比,新《大纲》适当降低了培训学时要求。例如,C1车型由78学时调整为62学时,C2车型由78学时调整为60学时。

  除了调整学时外,新《大纲》还明确规定,小型车培训里程最低不得少于300公里。驾培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学时有所减少,但并不代表学习时间变少,这仅是最低学时要求,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学习时间。

   

  备受关注的还有新《大纲》中新增了“先培训后付费”的支付方式。

  按照新《大纲》,学员不必一次性交齐所有的培训费用,只需在报名时一次性支付理论知识培训费与教材费、建档材料费等。具体实操学车时,学员每次完成驾驶操作技能培训后,按预约时段学时价格支付培训费用即可。

  也就是说,今后可以计时收费,学员可以根据驾校公布的价目表选择学习时段和教练。据介绍,根据平峰期、高峰期、节假日不同,价格也有区别,学员可自主选择满意的时段和教练,学习完后支付费用。

  与以前的收费方式相比,这种模式让学员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对学员更有利,但对驾校教练是一个考验。

   

  也许不少市民会有疑问,新《大纲》实施后,学费是否会上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驾校可以“先培训后付费”,但这并不是惟一的支付方式。驾培科负责人介绍,今后学员学车有三种支付方式,分别是一次性收费、分段收费、计时收费(先培训后收费)。

  哪种付费方式更划算?那就得根据学员自身的学习能力来判定了。

  “对于一些学得快的学员来说,计时收费更省钱,而对于那些学得慢的学员来说,可能一次性收费和分段收费更适合他们。”负责人说。

   

  新《大纲》明确要求,将“安全文明驾驶常识”教学与“道路驾驶”教学交叉融合,“基础和场地驾驶”与“道路驾驶”交叉训练。

  这意味着,学员可边进行理论学习边上车实际操练,各科目可以相融合,同时进行训练,不仅节约时间,也节省了驾考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必须通过科目一考试后,方能参加科目二、科目三考试。

  不仅如此,根据今年4月实施的《公安部关于修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决定》,申请人可以同时预约科目二、科目三道路驾驶技能考试,预约成功后可以连续进行考试。

     

    

  “新的服务模式彻底转变了培训主动权,以前主动权在驾考培训机构,现在把主动权交给了学员,学员可以先去驾校培训,如果满意再付款,杜绝了部分教练员存在‘吃、拿、卡、要’的问题。”内蒙古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协会会长刘禹辉在会上说。

     

  ▲当年学开车的那些事儿▲

  我于1970年11月参加工作,1973年单位领导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安排我从工人岗位转考驾驶员证,待拿到驾驶证后成为一名正式的驾驶员。那个年代,没有驾校,学习驾驶是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带我的师傅是外单位的一位30多岁的沈姓女师傅,沈师傅带教我们4个徒弟,师徒之间是纯粹的师徒关系,师傅认真教,徒弟虚心学,丝毫不掺杂如今司空见惯的金钱关系。有时,出车在外吃饭,实行的是“劈硬柴”,沈师傅和我们一样掏同样的钱。我们作为徒弟根本无需请客送礼,孝敬师傅,沈师傅的老公喜欢抽烟,但是我们作为徒弟从未送一支烟给师傅,即使后来满师考出驾照,也没有给师傅请客送礼。这不是我们吝惜,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

  现在违章扣满12分要停止驾驶,待“交通法规”科目考试合格方能继续上岗。那个时候也有违法扣分规定,扣满规定的分数是要停下工作进行学习,然后考试通过才能继续上岗。我担任驾驶员工作3年,一共扣了1分,至今我还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地方违法了。后来,我脱产当了干部,不再当驾驶员,但是这份违法记录我一直保存着。虽然我不明白其“所以然”,但它时不时提醒我“交通法规”也是法,绝不能轻视和漠视。

    

  学车考驾照大家通常认为满了18岁就可以考驾照,其实这指的只是小车类驾照。那么各类车型考驾照的年龄规定是怎么样的呢?各类车型考驾照的最大年龄限制是多少岁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学车考驾照年龄规定。

     

  我们熟悉现在如何考驾照,你知道中国是从什么时候流行考驾照的吗?下面,小编就带你了解我过做早是啥时候开学流行考驾照的。

   ▲我国上个世纪30年代兴起考驾照▲

  1928年,北平市政府出台《交通守则》:“若须在北平市内驾驶汽车,须持有驾驶执照,无执照者罚银十元,已领执照而驾车时不携带者罚银四元。”

  现在的驾照是要经过考试的,在新中国成立前领驾照需不需要考试呢?同样需要。只是民国时代政令不一,自始至终没有搞过统一的驾照考试。

  以上海为例,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这座城市有三个部门可以颁发驾照:一、公共租界工部局;二、法租界工部局;三、上海市政府公安局。想拿英美驾照,去公共租界工部局考试;想拿法国驾照,去法租界工部局参加考试;想拿中国驾照,去上海公安局参加考试。好在这三种驾照都能通用。

  但是上海的驾照只能在上海用,到了北京就不一定好使了,因为北平市政府有规定:“持外地执照者若须在北平市内驾驶汽车,须到公安局呈验执照,经考试合格后,方得驾车入市。”也就是说,从上海开车到北京,必须先把车停到郊区,然后搭车去北京市公安局参加一场临时的驾照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把车开进去。这一点跟现在大不一样。

  再说考试。北京的驾照考试包括两大部分,先是口试,再是“实地考验”。口试主要考汽车构造和驾驶规则,全是口头答题。答得好,让你通过;答得不好,下回再考。

  实地考验又分两个环节。先是场考,考启动、挂挡、换挡、转向和熄火;然后路考,考转向、倒车、上坡和下坡。现在驾照考试里的“单边桥”“S弯”“左右库”“定点停车”等等,在民国北京统统没有。

  上海的驾照考试一般没有口试环节,直接考你实战技术。具体怎么考,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又有区别。公共租界按美国办法考,场地先进,无需上路,考场里有宽道、窄道、弯道、土坎、山坡、停车场、交通管制的各种灯光,考生一一通过,场考加路考就全考完了。法租界也是这样,只不过考场里又加了一段特别光滑的玻璃路面,这段路面专门用来测验考生的雪地行车技术。 从1935年南京市工务局公布的年度核发五省市统一驾驶执照统计数据看,当时有725人报考,合格通过的为391人,可见当时驾照考试的通过率还是蛮高的。

    

  考驾照对不少人而言可能是比较可怕的经历,但墨西哥人想必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他们拿驾照相当容易!

  英国“进军汽车联盟”网站(foraymotorgroup.co.uk)列出一张表格,细数诸多国家考驾照难易程度。表格以1至10分评估难易度,得分越高则表示越难。

  墨西哥仅得1分,先前申请驾照的唯一要求是年满18周岁,但从去年开始逐渐变严,要求通过交规、路考和视力检测。

  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在考驾照最轻松国家之列。

  在巴基斯坦,只要驾车通过几个锥形路标就可以,因此考试通过率达到80%。

  而在印度,驾照考试只不过要求驾车直行、左拐、停车,甚至可以花上500至1000卢比(约合50至100元人民币),免试直接拿一张驾照。

  考驾照最难的要数日本、芬兰和丹麦,都得8分。

  在日本,申请驾照必须通过交规和道路考试,包括坡道起步、S形倒车等,还得通过素质测试,检查视力、色盲、听力等。

  丹麦也要求交规和道路考试,还要求完成7小时的急救理论学习。

  在芬兰,学员必须上满18小时实际驾驶课,考试时还有冰上和夜间驾驶路考。

【责任编辑:尧日】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