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内蒙“羊”文化——味觉的记忆

来源:北疆风韵 作者:阴山行者      2016-10-27

  味觉的记忆存续着区域群体的文化基因。内蒙古大草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醇香弥漫。穿越草原、阴山、黄河,健壮了内蒙古人的体魄,滋养了内蒙古人的情脉,丰富了我们的性格,厚重了内蒙古的文化底蕴。

  我曾游走中国南北西东,也曾尽情享受异地他乡的佳肴美味,但每每小别后踏上故土,急切的心情还是那羊肉大块朵颐的快感。食之味美,美在食材。内蒙餐饮是以“羊肉”为重要烹饪原料的。鱼羊为鲜,羊大为美,“鲜美”这个极具舌尖口福追求的至上境界,正是餐饮文化的真正诠释。

  汉代许慎对“羊”字解释说:“美,甘也,从羊从大。” 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东南少羊而多鱼,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鱼,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鱼” “羊”为“鲜”。

  羊是人们熟悉的家畜之一,其饲养在我国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羊是与上古先人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羊伴随中华民族步入文明,与中华民族文化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影响着我国文字、饮食、道德、礼仪、美学等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文明发生的关键是发明种植植物和喂养动物。从吃鱼到吃羊,是中华饮食文明进步的物质表现。牛马骆驼羊“五畜”成为养生食物的主食,其中以羊为主, “食”“羊”为“养”;“口”中“有羊”为“膳”,“用膳”就是吃羊肉饱肚子。

  “羊”在古代与“祥”相通,“祥”也可写作“吉羊”,表示吉祥之意,羊是“祥瑞”的象征。古人年初在门上悬羊头,交往中送羊,娶媳妇时送羊作离娘肉,以羊作聘礼,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羊肉的鲜美和营养价值因其地域、饲养方式和草场饲草的品质而明显差异。包头一些区域的羊肉堪称我国羊肉上品的。九原阿嘎如太羊、固阳春坤山羊、达茂查干脑包羊、土右九峰山羊、达茂满都拉羊应为包头羊肉之极品。久享这些区域“羊肉”的人,方可享受其真味、品鉴其真意,感觉自知。

  羊肉是大补之物,历来被用做壮阳佳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羊肉补气滋阴,暖中补虚,抵御寒邪、开胃健力。民间有对羊肉戏谑但不实真意的生动描述:男人吃了女人受不了,女人吃了男人受不了,男女一起吃草原受不了。蒙古族以及草原的子民,男性健壮,女性爽朗,羊肉有其重要功绩啊。

  羊肉能比人参,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容易被消化吸收,据科学家发现在羊的体内存在着一种抗癌物质,这种被称为CLA的脂肪酸对治疗皮肤癌、结肠癌以及乳腺癌有着明显的效果,在CLA的作用下,癌细胞生长得到抑制并逐渐减少,故素有:“要想长寿,常吃羊肉”的说法。

  饮食之美,美在制作。烤全羊、烤羊腿、烤羊背、烤羊排,草原的大餐盛宴;手把肉,蒙古族的豪爽与虔诚;血肠肉肠,灌出来的草原美味;炖羊肉,游牧与农耕饮食文化的交汇;羊杂碎,发自肺腑的倾情奉献;草原三奶,牛奶、羊奶与马奶,温馨的生命感觉。

 

【责任编辑:彩虹】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