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风情 > 正文

乌力格尔:嘿,我就是最潮的蒙语Hip Hop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      2016-10-24

  说起乌力格尔,恐怕大家会感到一阵陌生,但是如果打个简单的比方,它就好比是蒙语的说唱艺术,那你一定就了解乌力格尔的魅力了,没错,它就是在草原上传唱了数百年的“蒙古说书”。如今,乌力格尔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熟悉,并且已悄然在新一代的艺人中间传承发展……

 

  正在演唱乌力格尔的艺人。

  乌力格尔诞生于蒙汉文化交融

  乌力格尔,蒙语意为“说书”,俗称“蒙古书”“蒙古说书”“蒙古琴书”,是集蒙古说唱艺术发展之大成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及相邻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蒙古族聚居区。

  探源乌力格尔,其背景要追溯到清初。满族入驻中原后,为防止蒙汉接触,修筑了长达数千里的“柳条边”。雍正年间,河北、山东连年旱灾,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清廷不得已向卓索图蒙旗提出“借地养民”,于是大批黄河流域汉民进入关东蒙旗。移民带来黄河文化,推动蒙汉文化交融,这一文化现象史称“黄河文化北移”。京韵大鼓、评书、莲花落等走入大草原,并逐渐与以潮尔为伴奏的“陶力”(专门演唱英雄史诗的艺术形式)互为交融,汲取双方精华,衍化而出一种极具草原特色的曲艺形式——乌力格尔。

  清代以后,蒙古族与汉文化交往更加密切,汉族的古典和民间文艺和《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大量作品被译成蒙文,这时在蒙古东部地区长期说唱乌力格尔的“朝尔”(操四弦琴演唱的民间艺人)中产生了主要传播汉族古典文学的“胡尔沁”派的蒙古说书。“朝尔沁”派与“胡尔沁”派在数百年的自由发展中,前者逐渐衰弱下去,而后者渐渐繁荣起来。清末以后,“朝尔沁”已近绝迹,“胡尔沁”派却到了鼎盛时期。

  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不同流行地区的乌力格尔表演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在科尔沁草原,“胡仁乌力格尔”较为发达,历史上形成了以孟根高力套、额尔敦珠日合、布仁巴雅尔为代表的三种不同风格的流派;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乌力格尔则移植编演汉族故事较为普遍,并曾孕育催生出“阜新蒙古剧”等新的艺术样式。

  乌力格尔所用乐器叫四弦琴,蒙古语叫“胡尔”,其弹奏出的音质浑厚深沉,富有草原韵味。乌力格尔艺人被称为“胡尔沁”,很多老艺人都具有非常丰富的语言造诣,说唱技术高超、精湛,嗓音洪亮生动,由他们表现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旋律和节奏富于变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由于个人表演风格的不同以及故事内容的差别,艺人们有的注重以优美的语言来塑造人物,以唱为主,少用或者不用说白,唱词严格地押头韵,曲调多样;有的大量地运用说白来表达内容,着力于故事情节的传奇性和悬念,令听者欲罢不能。经验丰富的艺人们也常常即兴表演,只要给出个题目,说书人便能出口成章。

 

  乌力格尔演奏乐器。

  你一定没见过的蒙语的Hip Hop

  乌力格尔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口头说唱而无乐器伴奏,称之为“雅巴干乌力格尔”,又称“胡瑞乌力格尔”;另外一种即为有乐器伴奏的乌力格尔,其中使用潮尔(马头琴)伴奏乌力格尔称为“潮仁乌力格尔”,类似现在风靡全球的说唱音乐Hip Hop。使用四胡伴奏的乌力格尔称为“胡仁乌力格尔”。有伴奏乐器的乌力格尔表演通常为一人自拉胡琴说唱,唱腔的曲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其中功能特点比较明确的有“争战调”、“择偶调”、“讽刺调”、“山河调”、“赶路调”、“上朝调”等。

  演出形式分为3类:全用散文体的进述,与汉族的评书相似;以唱为主的韵文体;说唱结合,近似汉族的说唱鼓书形式。

  这3类形式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色。蒙语说书都由一人演出,一般都用中音四胡伴奏,散文讲述的说书用乐器来烘托气氛和语言节奏,其他两种形式用来伴奏唱腔。其中以唱为主的形式有时用马头琴伴奏。蒙语说书以语言生动、形象见长。

  艺人在忠实于原作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往往进行很大幅度的加工、改编,在刻画人物形象、性格、心理活动和表现战争等各种生活场景时,常以大量生动的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来加以渲染。韵文的唱调是根据书中的感情气氛的需要而随时变换的,曲调极为丰富;说白也有一定的音调和节奏。唱词长短不一,一般以蒙语三至五字为一句,四句一节,每句都押韵。

 

  扎鲁特旗乌力格尔博物馆藏手抄本《降妖传》。

  科尔沁草原滋养了乌力格尔艺术

  科尔沁草原是蒙古族乌力格尔艺术的摇篮,哺育了世界级民族曲艺大师琶杰、毛依罕等享誉中外的艺术家,诞生了《春秋战国故事》《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乌力格尔”演说译本,涌现出《英雄格萨尔可汗》等英雄史诗。上世纪90年代,通辽市扎鲁特旗被文化部命名为“民族曲艺之乡”。2006年,乌力格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乌力格尔,这一历史悠久的蒙古族说唱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

  对于广大蒙古族群众来说,乌力格尔不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学习知识和培育精神的重要载体。在他们心目中,乌力格尔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许多知名的乌力格尔艺人相继去世,新的传人严重不足。为保护并传承好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全力推进乌力格尔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通辽市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转变,努力构建起政府保护为主、全社会参与的乌力格尔保护新格局。

  2007年投资180万元的全国首家乌力格尔博物馆在扎鲁特旗建成开放,收集整理实物、文本、图片、手记、声像等资料150余件,录制了500多个小时的乌力格尔、好来宝说唱艺术资料,填补了乌力格尔曲艺艺术的空白。

  2008年,纪念蒙古族曲艺大师毛依罕100周年诞辰暨中国内蒙古乌力格尔艺术节在扎鲁特旗举行,来自蒙古国、日本、加拿大及国内八省区的“胡尔沁”80多人参加了乌力格尔艺术大赛。

  今年上半年,通辽市举办乌力格尔培训班及乌力格尔比赛4次。库伦旗开展了乌力格尔消夏书场活动,在4个苏木镇举办了16场说书活动,有26位民间艺人参与,观众达3000余人次。依托“千校万户”工程的实施,在库伦旗第四中学等25所中小学开展了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特色班、兴趣班,有1500多名学生参加乌力格尔特色班的学习,对通辽市蒙古族学校等11所学校投入支持资金60万元。

  目前,通辽市“乌力格尔艺术中心”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该中心建筑面积2288平方米,近期开始内装修,各旗县市区的“乌力格尔说书厅”也在筹建中。(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赵媛)

【责任编辑:尔玉】

扫一扫关注北疆风韵微信公众号

微信